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8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8

本单篇文档共31680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3272人下载
价格: 1.00 原价:¥7.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8

单项选择题

1.张某、王某、纪某3人均系油漆工。1998年7月9日为某工厂车间地板刷油漆,中午休息时,张某说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纪某说我去试试,说完纪某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纪某对车间烧毁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种?(4)

A. 意外事件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过失

D. 过于自信过失

解析:纪某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纪某只是想试试能否点燃,并不希望或放任烧毁车间的结果的发生。此种结果的发生是违背他的本意的,纪某虽已预见了油漆可能被点燃,但没有预见到车间被烧毁的后果,而这是他应当预见到的。疏忽大意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是否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某甲欲杀死某乙,向某乙连砍数刀后,见乙倒地没有再动,以为某乙已死亡。后某乙被人及时抢救未死。某甲的行为属于:(2)

A. 犯罪中止

B. 实行终了的未遂

C. 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D. 犯罪既遂

解析: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终了为标准,可以把犯罪未遂区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两种类型。本案中,甲某的行为属于实行终了的未遂。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主动放弃或停止犯罪行为。

3.乙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甲某的追赶,在一胡同拐弯处踹开一住户大门进入躲避,不幸将一老太太撞倒在地造成小腿骨折。乙某的行为属于:(2)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D. 意外事件

解析:《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依照这一条文我们可以认定本题中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4.王某1985年6月1日出生,1999年6月1日故意杀害邻居,致使其邻居于1999年6月3日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

A. 王某应当负刑事责任

B. 王某不负刑事责任

C. 对王某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D. 对王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解析: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实足年龄,且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算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另外刑事责任年龄应当从出生之日计算至行为之日而不是结果发生之日,因为刑事责任能力是辨认与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刑事责任年龄必须以行为时”的年龄为准。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5.甲善于捕蛇,某日,捕得毒蛇一条,因觉得它形状怪异,花纹奇特,遂将其置于家中一水缸内养着,后发现此蛇酷爱睡觉,且水缸较深,便认为此蛇不会伤人。一天某乙到甲家中,酒醉后洗手,被缸中毒蛇咬伤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试问,甲的主观态度是:(4)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解析: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此案中,甲的主观态度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所以排除了A、B。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6.刘某某日休假,主动携邻居6周岁小孩去一塌陷区游泳,到了傍晚,刘某喊了几声小孩的名字,见没人答应,便径直回家了,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告知邻居,第二天,在塌陷区发现小孩的尸体。刘某行为属于:(4)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解析: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有能力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犯罪。行为人负有的某种义务一般包括法律规定的义务(如夫妻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如消防队员有灭火的义务)、行为人先前行为带来的义务等三种情况。这是一道典型的违反先前行为带来的注意义务的过失犯罪问题的题目。

7.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2)

A. 幻觉犯,不构成强奸罪

B. 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C. 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 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解析:幻觉犯是指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但实际上该行为并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的情况,幻觉犯不构成犯罪,而甲男误认为自己不犯罪,所以甲男不是幻觉犯。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显然甲男也不是对象认识错误,更不是客体认识错误,而只能是法律认识错误。因为对违法性的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对于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犯罪的成立。需要注意的是奸淫幼女罪的罪名已被取消,因此甲男的行为应定强奸罪。因此本题答案为B。

8.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2)

A. 盗窃罪

B. 抢劫罪

C. 绑架罪

D. 抢劫罪、绑架罪

解析:《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9条第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根据上述规定,路某虽然教唆他人实施了盗窃、绑架和抢劫三种犯罪行为,属于三种犯罪的共犯;但是由于其只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只承担在其年龄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即只对抢劫罪承担刑事责任。故本题选B项。

9.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

A. 甲违反海关法规,将大量黄金运输进境,不予申报,逃避关税。甲的行为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

B. 乙生产、销售劣药,没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销售金额超过了5万元。乙的行为成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C. 丙在自己的35名同学中高息揽储,吸收存款100万元,然后以更高的利息贷给他人。丙向其同学还本付息后,违法所得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丙的行为成立非法经营罪与高利转贷罪的想象竞合犯

D. 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丁,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丁的行为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解析:走私贵重金属罪中只规定了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贵重金属,不包括进口的贵重金属。因此,甲的行为不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C项中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应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高利转贷罪是指在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的行为。丙转贷的钱并不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不成立高利转贷罪。就D项而言,根据刑法第 229条第2款的规定,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只成立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不成立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不实行数罪并罚。

10.李某为了牟利,私自复制了若干部影视作品的VCD,并以批零兼营等方式销售,销售金额为11万元,其中纯利润6万元。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2)

A.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B. 侵犯著作权罪

C. 非法经营罪

D.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解析: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3168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18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