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

本单篇文档共31315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2135人下载
价格: 1.20 原价:¥9.6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

单项选择题

1.倪某出于泄愤报复的目的,在村长的牛栏中投放了TNT炸药,当场炸死村长及其邻家耕牛5 头,炸伤20头,并将牛栏及附近村委会的仓库炸塌。倪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8)

A. 破坏生产经营罪

B. 爆炸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

C. 故意毁坏财物罪

D. 爆炸罪

解析:本题考爆炸罪。参见《刑法》第114 条规定的内容。

2.行为人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哪种只构成盗窃罪?()(1)

A. 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偷开的某公司的车辆变卖后将钱留为己有

B. 乙在实施抢劫行为后为逃避追捕,而盗窃路边停放的一辆汽车,然后驾车逃跑的

C. 丙为了学车,而私自偷开路边停放的一辆 “桑塔纳”,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当场将路边玩耍的一个小女孩撞死

D. 丁为了“过车瘾”,盗开路边停放的汽车,造成车辆损坏的

解析:本题考盗窃罚的内容,《刑法》第264 条规定的内容。B应以抢劫罪和盗窃罪并罚;C构成交通肇事罪;D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3.复员兵甲男在火车站候车,遇乙女后,两人热情攀谈。乙女称自己也在候车并建议出去走走,又称自己最喜欢当兵的。至公园僻静处,两人即拥抱、接吻随后发生了两性关系。经查,乙女家就住本地,是个精神病患者。甲某不知此情,甲的行为()。(1)

A. 不构成犯罪

B. 构成强奸罪

C. 构成犯罪但应从轻处罚

D. 构成奸淫罪

解析:本题考犯罪的概念和犯罪的构成要件参见《刑法》第13条规定的内容。

4.2000年3月2日,孙甲在香港以168万港币购买了24公斤金条。次日上午,孙甲携带经过伪装的金条从海关入境,入境时未向海关申报,企图将黄金偷偷运往内地销售。经鉴定,该批黄金价值人民币200万元,应缴纳关税16万元。下列对孙甲行为的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2)

A. 孙甲的行为构成偷税罪.

B. 孙甲的行为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

C. 孙甲的行为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

D. 孙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解析:本题考《刑法》第151条第2款的规定。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或者禁止出口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王某看到公安人员来村抓捕其弟心生仇恨 以暴力威胁公安人员阻止公安人员进村,被公安人员制服。后乘公安人员进村抓捕之机,将公安人员 乘坐的汽车的制动系统破坏,致使汽车在回去的路 上发生车祸,3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对王某的行为如何认定?()(4)

A. 妨害公务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并罚

B. 妨害公务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C. 妨害公务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并罚

D. 妨害公务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毁坏公私财 物罪并罚

解析:本题考妨害公务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并罚。参见《刑法》第277条和第119条规定的内容。

6.某甲、某乙都和某丙有仇,都伺机杀某丙。一天,某甲在某丙的饮料中投入毒药,按其投入的毒药的分量,不足以致某丙死亡,恰在某甲投毒后的一会儿,某乙也在某丙的同一杯饮料中投入毒药,按其分量也不足以致某丙死亡,但他们各自投毒的分量加在一起,足以致某丙死亡。由于他们的共同投毒行为造成某丙的死亡。甲、乙的行为()。(4)

A. 构成共同犯罪

B. 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 各自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D. 不构成犯罪,是意外事件

解析:我国刑法理论不承认片面共犯。参见《刑法》第25条规定的内容。

7.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驶于某国境内时,该国公民甲与另一国公民乙产生矛盾,甲用刀将乙砍成重伤。对甲的犯罪行为()。(4)

A.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B.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 可能适用我国刑法

D. 选择适用我国或外国刑法

解析:《刑法》第6条第2款虽然只提到了船舶或航空器,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 条的规定,国际列车上发生的案件也可能适用我国刑法。

8.甲某(男)和乙某(女)均为某公司职员,一日,甲某告诉乙某他家里新买了一盆君子兰,邀乙某前去观看。乙某一向爱花,于是欣然前往。谁知到了甲某家里后,甲某即开始动手动脚,并欲强奸乙某,恰在此时,甲母买菜回家,甲某只得作罢,但小声威胁乙某说:“明天下午你再过来,否则我告诉你丈夫你和我通奸,还要在公司宣传。”则甲某的行为属于()。(8)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既遂

D. 犯罪未遂

解析:甲被迫停止犯罪后并未放弃犯罪意图。参见《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的内容。

9.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丙()。(8)

A. 构成共同犯罪

B. 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C. 甲构成教唆犯

D. 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解析:在这里丙只是甲犯罪的工具。参见《刑法》第232条规定的内容。

10.1991年,某甲因倒卖粮票被公安机关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因证据不足,作为疑案搁置。 1997年刑法颁布实施后,对甲的行为()。(8)

A. 应依据旧刑法按投机倒把罪起诉

B. 应依据新刑法按非法经营罪起诉

C. 应依据新刑法类推按倒卖车、船票罪起诉

D. 应依据新刑法无罪释放

解析:投机倒把罪已经被1997年刑法取消,应当按照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处理本案。参见《刑法》第12条;《关于适用刑法第十条几个问题的解释》;《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的内容。

11.甲欲杀妻另娶,某日在其妻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他知道通常乙会喂3岁的女儿食物,但由于杀妻心切不顾孩子的死活,则甲对其女儿死亡的心理态度是()。(2)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解析:行为人甲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认识,虽然不是积极地追求这种结果发生,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设法避免这种结果发生,而是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因此是间接故意。参见《刑法》第14条规定的内容。

12.甲,1982年11月出生,无业。1998年12月甲为了“捞钱”,将一富家的孩子乙绑架,并向乙的父亲勒索人民币50万元,因发觉乙的父亲报警,勒索未成,气急之下,将乙杀死。中级法院于1999年 12月公开审理了此案。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甲应:()(8)

A. 判处死刑

B. 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C. 判处死刑,暂不执行,待1年以后执行

D. 不能判处死刑,可判处无期徒刑

解析:犯罪时不满18周岁不得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参见《刑法》第17、19条规定的内容。

13.某甲为一私营企业的老板,其朋友某乙对其钱财垂涎已久,一日趁某甲家人疏忽之际,将其不满2周岁的幼儿偷走,然后向某甲勒索现金10 万元。某甲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人员遂追捕某乙。某乙见勒索未成,将幼儿杀害。对于某乙该如何处理?()(2)

A. 按拐卖儿童罪的结果加重犯论处

B. 按绑架罪论处

C. 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D. 按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二罪论处,数罪并罚

解析:甲是绑架罪结果加重犯。参见《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3131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9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