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0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法的规范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4)
A. 《合同法》第345条规定:“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让与人应当按照约定许可受让人实施专利,交付实施专利有关的技术资料,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从法的规范作用的角度看,此规定属于确定的指引
B. 法的预测作用的对象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行为
C. 法的评价作用是法律对违法者行为的评价
D. 法的强制作用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的保证
解析: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的引导作用,行为的主体是每个人自己。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指示形成对具体的人的具体的情况的指引,为个别性指引;另一种是通过一般的规则对同类的人或行为的指引,为规范性指引。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做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选项A中的条文规定的是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中让与人的义务,属确定性的指引。A不选。预测作用是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包括公民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国家、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行为。B不选。法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价作用。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违法者的行为。C应选。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强制作用的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离开了强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权威。强制作用是其他规范作用的保证。D不选。此外,法的教育作用是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2.《合同法》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下列有关该法律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1)
A. 该规则属于命令性规则
B. 该规则属于准用性规则
C. 该规则的假定条件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
D. 该规则的行为模式是履行义务或采取补救措施
解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法律规则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规则的内容规定的不同,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是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又分为两种:(1)命令性规则,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必须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2)禁止性规则,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即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按照此种分类,本题应当为命令性规则。A应选。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的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本题应属于确定性规则。B不选。此外,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的内容规定有强制性,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任意性规则的内容,在一定能够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本题属于强行性规则。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是指法律规则诸要素的逻辑联结方式,即从逻辑的角度看法律规则是由哪几个部分或要素组成的,以及这些部分或要素之间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新三要素说”认为任何法律规则都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法律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行为模式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或范型的部分,分为应为模式、可为模式、勿为模式。行为模式是任何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合或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所承担的相应的结果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分为合法后果和违法后果。本题的条文中假定条件是“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行为模式是“应当赔偿损失”。C、D的说法都不正确,不选。
3.宋某与王某是多年的邻居。一日,宋某的儿子宋可可,(14岁)与王某的儿子王乐乐05岁)在玩耍中发生口角,宋可可故意将王乐乐推倒,使其头碰到砖头上流血不止。正巧被邻居李某撞见,急忙将王乐乐送至医院,并垫付医药费1490元。事后,宋某和王某都拒绝偿还李某垫付的医药费。于是,李某将宋某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医药费由宋某承担。就本案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
A. 宋某与李某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
B. 本案中的法律关系均属于横向法律关系
C. 引起宋某法律责任的是宋可可的违法行为
D. 引起宋某和法院之间法律关系的是法律事件
解析:考查法律关系、法律责任及相关知识点。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的行为规则(指示)的内容。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的是法的保护职能。本题中,宋可可是未成年人,由于他的侵权行为给王乐乐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其父宋某承担。宋某不履行偿还医药费的义务的行为而引起的宋某与李某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当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A不选。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纵向的法律关系和横向的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是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横向法律关系是指平权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本题中法院和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纵向法律关系,并不是所有的法律关系都属横向法律关系。B不选。法律责任是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本题中宋某承担偿还医药费的责任是由宋可可的民事违法行为,即侵权行为引起的。C应选。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的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而法律行为是法律规范规定的,由当事人的意志控制实施而引起的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行为。宋某作为本案的被告,和法院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由一系列诉讼行为弓1起的,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引起宋某和法院之间法律关系的是法律行为,而不是法律事件。D不选。
4.下列有关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
A. 普通法系国家推崇“法律即程序”、“无程序即无救济”
B. 程序法是规定有关诉讼活动的法律,它从诉讼程序的方面保证实体法的正确实施,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C.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说明程序法有自己独立的价值
D.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解析:一般来说,根据法规定的具体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责任)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9115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