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6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6

本单篇文档共41405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2293人下载
价格: 1.00 原价:¥8.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6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理论,不是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理论:( )。(4)

A. 神意论

B. 意志论

C. 命令论

D. 正义论

解析:本题考查非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理解法的一种方式——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这种角度下理解法的理论有神意论、意志论、正义论三种。命令论是从法本身理解法的一种理论,这是非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理解法的另一种方式。故选C。

2.下列关于法适用的目标说法错误的是:( )。(2)

A. 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它的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B. 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

C. 可预测性意味着做法律决定的人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武断和恣意

D. 法律决定的正当性是指按照实质价值或某些道德考量,法律决定是正当的或正确的

解析: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原因在于,有的法律决定不是做决定的人武断地和恣意地做出的,即实现了可预测性,然而该决定与特定国家的法秩序所承认的实质价值或道德相背离。同时,有些法律决定是正当的,却是做法律决定的人武断地和恣意地做出的。实质上,这种紧张关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间的紧张关系的一种体现。但是,从作为整体的法治来说,它要求做法律决定的人应该努力在可预测性和正当性之间寻找最佳的协调。故本题选B。其余说法均正确。

3.马克思说:“法律只是在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才成为真正的法律。哪里法律成为实际的法律,即成为自由的存在,哪里法律就成为人的实际的自由存在。”这句话说明:( )。(2)

A. 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 自由是衡量国家的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的评价标准

C. 法律必须确认、尊重、维护人的自由权利

D. 就法的本质来说,它以“自由”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解析:本题通过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考查法与自由的关系,四个选项在内容表述上都是正确的,但是本题重在考查马克思的话与选项的相干性。法与自由的关系,表现在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评价法律的标准、法律必须保护人的自由权利三个方面。题干中所引马克思的话表明:法律欲成为“真正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由的要求,故选B。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6条规定:“本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关于该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A. 该条是一条非规范性条文

B. 该条表述了一条法律规则

C. 该条体现了法的时间效力

D. 该条不包含任何法的基本概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律条文中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的辨析。规范性条文是直接表述法律规范的条文,非规范性条文是指不直接规定法律规范、而规定某些法律技术内容(如专门法律术语的界定、公布机关和时间、法律生效日期等的条文)。《民法通则》第156条就是一条非规范性条文,未直接规定法律规范,故选B。

5.下列关于司法解释的说法,正确的是:( )。(1)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了司法解释

B. 《立法法》规定,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

C.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国务院解释或决定

D. 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解析:司法解释的地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确立,《立法法》并未规定司法解释,更未规定司法解释的效力位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故选A项。

6.关于法律责任的竞合,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2)

A. 法律责任的竞合是一种法律竞合

B. 法律责任的竞合只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

C. 法律责任的竞合可以避免

D. 法律责任的竞合源于法律规范的抽象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解析:法律责任的竞合既可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也可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B项表述错误,其他三项均表述正确。故选B。

7.关于法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8)

A. 在任何国家,法与国家权力都存在紧张或冲突关系

B. 法的至上性意味着法相对于任何一个被具体化的国家权力具有至上地位

C. 不被法完全控制的权力活动领域是可能存在的

D. 法对权力合法性的确认不同于法对权力的约束和限制

解析:法对权力合法性的确认也即法对权力的约束和限制。故选D项,其他三项表述正确。

8.在中国历史上最先确立12篇体例的法典是:( )。(4)

A. 《魏律》

B. 《晋律》

C. 《北齐律》

D. 《开皇律》

解析:北齐在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由封述等人在总结十余年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北齐律》,使之成为当时具有最高水准的封建法典。《北齐律》体例12篇949条,在中国封建法典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隋唐时期的封建立法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答案A不正确。魏明帝时,有识于汉朝律令的繁杂,于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即《魏律》或《曹魏律》。答案B不正确。《晋律》对汉魏法律进行改革,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答案D不正确。隋朝的《开皇律》的体例也是按《北齐律》为12篇,但晚于《北齐律》。

9.秦朝,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属于:( )。(8)

A. 公罪

B. 私罪

C. 公室罪

D. 非公室罪

解析:秦朝的起诉方式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秦朝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坚持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答案C不正确。秦朝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答案A、B不正确。唐朝区分公罪和私罪,所谓公罪,就是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类似于现在的渎职罪。私罪指的是“缘公事私自犯者,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亦同私罪”通常指的是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在处罚上,依据犯罪人的动机和罪过,公罪要轻于私罪。

10.“八议”中有“议宾”一项,“宾”指:( )。(8)

A. 皇帝的亲戚

B. 皇帝的故旧

C. 外邦的客人

D. 前朝君主的后代

解析: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的制度,表现出封建法律特权思想的鲜明特征。“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主张,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形成“八议之制”。根据《唐律疏议.名例》中“八议”条的注疏,享有这一特权的人包括:(1)议亲,即皇亲国戚,包括皇帝袒免以上亲,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2)议故,即皇帝的亲密故旧。(3)议贤,即“德行”可供人效法的贤人君子;(4)议能,即具有杰出军事、政治才能的人。(5)议功,即对国家有卓越功勋的人。(6)议贵,即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以及有一品爵位的人。(7)议勤,即为国家服务极其勤劳的人。(8)议宾,即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凡属以上这八种人,犯死罪时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必须将其犯罪事实及应享受特权的理由上报皇帝,由皇帝交朝臣“集议”后,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一般均可免除死罪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140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6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