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
单项选择题
1.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民族特征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的法学家是下列哪位?(4)
A. 德国的康德
B. 德国的耶林
C. 德国的萨维尼
D. 德国的黑格尔
解析:“法是民族精神、民族特征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是历史法学派的观点,而萨维尼是历史法学派的开创者及重要代表。德国的康德、黑格尔是哲理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耶林是利益法学的代表人物,故本题应选C。
2.民法法系与普通法系由于各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传统不同,因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关于民法法系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4)
A. 民法法系的法的体系一般由宪法、民法、商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门法构成,实体法与程序法界限清晰
B. 民法法系的司法体系比较清楚,一般都有司法部、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界限分明
C. 民法法系的判决书一般都很长,判决书不是由法院署名,而是由法官个人署名
D. 民法法系中采用审问制和讯问制,在开庭审理中,法官居于主要地位
解析:民法法系与普通法系在立法权的归属和法的渊源、法的体系、法的分类、诉讼活动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别,A、B、D三项均为民法法系最基本的特点,而C项则为普通法法系特点,民法法系的判决书一般比较简洁,判决的推理方式一般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判决书最后署名的是某某法院。考生在区分两大法系时,可联系民法法系的代表德国法和普通法系的代表美国法中的具体司法制度的差别来加以比较,思路就会很清晰直观。
3.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2)
A. 法的适用
B. 法的遵守
C. 法的执行
D. 法的解释
解析: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分三种: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全体公民都必须守法,严格依法办事。从内容上看,法的遵守包括行使法的权利和履行法的义务两个方面。行使法的权利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者通过要求他人实施或者不实施一定的行为来保证自己合法权利得以实现。本题中黄某的行为即是行使《宪法》第41条赋予公民的举报权的行为。故选项B正确。
4.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段话指出了( )。(2)
A. 在法治和德治的关系上,前者是优越于后者的
B. 指出了法治的两个要素条件,已经接近于科学的法治的两个条件: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
C. 指出了法治优越于人治,原因在于多数人的考虑要比少数人的考虑周到些
D. 指出了“让一个人来统治,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
解析:比较完善的现代法治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所要求具备的条件是必须具备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即有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普遍服从的思想观念。
5.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2)
A. 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 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 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解析:A项笼统地说自然法学派否定实在法,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因此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法学派仅仅认为不好的实在法不是法律,即恶法非法。分析实证法学派反对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应当把二者区分开来,因为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是正确的。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国应当“德主刑辅”,即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所以C项错误。近现代的法律在确认和体现道德时大多注意二者的重合限度,倾向于只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注意明确法与道德的调整界限。法学家大多倾向于赞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所以D项是错误的。
6.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2)
A. 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B. 就性质而言,法律和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C. 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D.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解析:法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但作为调整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又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法律是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而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则建立在人们的信仰或确信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内心起作用。(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5)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依上可知,A、C、D项中的说法都是正确的,B的说法是错误的。
7.关于人大监督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8)
A.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B.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C.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要向社会公开
D.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无需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解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第6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据此,ABC三项正确。第31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该条是对司法机关法律解释权的监督,因此D项说法错误,应当选。
8.以下对于法律案的提出说法错误的是:(2)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B.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人大常委会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C. 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D.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
解析:《立法法》第1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第13条规定,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196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