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33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法的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2)
A. 当事人可以依据普通的法律提出诉讼请求,但不能直接依据宪法提起诉讼,所以法的可诉性,主要是指普通的法律,而不包括宪法
B. 民族自治区可以对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律进行变通执行,这体现了法的普遍性的例外
C. 法是以权利义务的模式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人们遵守一定的权利义务就能实现一定的后果。遵守自然法则的要求,同样也能实现一定的后果,所以自然法则也是法的范畴
D. 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的,村委会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由村委会制定的村规民约对村民有约束力,也属于法的范畴
解析:法的特征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其中2007年大纲新增加了法的可诉性,此外法还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A项错在虽然宪法不能直接作为起诉的依据,但是普通法律的前提和基础,是诉讼的间接依据,所以宪法也具有法的可诉性的特征;法具有普遍性,这意味着法在生效范围内具有普遍、统一适用的效力,但是法也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在适用执行时可以变通规定,这属于法的普遍性的例外,故B项正确;权利义务模式是法律调整社会的一个特征,而其他规范也可能设置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依据自然法则实现一定的后果,并不需要人们按照权利义务的模式来实现,所以自然法则是区别于法律的,故C项表述错误;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的,这里特指国家的权力机构,而村委会是属于村民自治的机构,不能行使国家权力,所以村规民约属于村民的自治规范,但不是法的范畴,D项表述错误。
2.学生甲和学生乙就法、法律规范的概念展开讨论。
学生甲的论点是:
①法与法律规范的概念完全相同,因为法的构成要素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②所有的法和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
③表述法和法律规范内容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
学生乙的论点是:
①法的要素不能等同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②并不是所有的法都表现为法律条文形式,但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
③同一个法律规范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对上述论点进行分析,下列选项哪项是正确的?(4)
A. 学生甲的论点①和论点②
B. 学生甲的论点③和学生乙的论点③
C. 学生乙的论点①
D. 学生乙的论点②
解析:先分析两学生的论点①。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而法律规则的构成要素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所以法的要素与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两码事。学生甲的论点①错了,而学生乙的论点①对了。再分析两学生的论点②。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区别,重要的不在于有没有书面的文字表现形式,而在于有没有通过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习惯法可以用书面形式记载下来,判例也可以通过法官的裁判体现出来。因此,说“所有的法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是错误的,同样,说“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也是错误的。成文法有法律规范,不成文法也有法律规范。因此,学生甲、乙的论点②均是错误的。最后分析两学生的论点③。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依法制定并发布的,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一定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约束力、能作为法律适用依据的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制定法律的结果,但是法和法律规范还可以来源于国家认可,此种认可可能是默示认可,只体现在法院的判决中,而此判决在形式下属于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所以,学生甲的论点③错了。学生乙的论点③明显正确,不赘述。
3.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从解释的尺度方面看,这里“法律”应作:(2)
A. 限制解释
B. 扩充解释
C. 字面解释
D. 体系解释
解析:根据解释的尺度,法的解释可分为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扩大解释,也称扩充解释,是对法的规范所作的广于法的条文的字面含义的说明,以充分实现立法原意。题中“法律”应指所有规范性文件,而不仅仅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狭义的法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注意,体系解释是解释的方法,而不是解释的尺度。D项显然是错误的。
4.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8)
A. 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 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D. 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解析:法律既规定权利,又规定义务;而道德只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也就是只规定“义务”,所以A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说法。A选项从具体内容上,对法律和道德进行了区分。法律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而道德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因此,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B选项是正确的说法。B选项是从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上,对法律和道德进行了区分。在法律与道德的优先关系上,有两种观点,一是法的安定性原则优先,一是法的道德正义原则优先。简单地说,当法律与道德不一致时,前者认为法律优先,后者认为道德优先。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均是错误的。因此,C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5.当国家企图指责一个人的行为并企图追究这个人的行为责任时,它必须是根据已制定出来的法的规则来作出这种指责和追究。该表述属于法的规则的哪一特征?(2)
A. 法的规则具有的普遍性特征
B. 法的规则具有的先在性特征
C. 法的规则具有的稳定性特征
D. 法的规则具有的统一性特征
解析:本题题干的表述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现存的法律,也只需要遵守现存的法律。而法的规则的先在性特征是指只有当法律被制定出来以后才能成为人们遵守的依据,人们只需要遵守现行的法律。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6.按照狭义的解释,下列哪一行为属于法的适用?(4)
A. 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 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 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D. 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解析:选项A属于法的遵守;选项B属于法的执行,即行政执法;关于选项D,该审判员并没有行使审判权,谈不上法的适用(即司法)。
7.“名例”作为总则,首次规定于:(4)
A. 《晋律》
B. 《北魏律》
C. 《北齐律》
D. 《唐律》
解析:《北齐律》将刑名、法例合并为名例,置于全律之首。
8.关于西周与宋朝婚姻制度的对比,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2)
A. 西周时结婚必须通过“六礼”程序完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至此婚礼始告完成。西周时结婚必须实行“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一夫一妻”制,在宋朝时依旧保留
B. 宋律规定“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并听婚嫁”,对违反成婚年龄的,不准婚嫁;并严格禁止五服以内的亲属结婚
C. 按照周朝的礼制,女子“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在宋朝时对这一点稍有变通,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的,准妻改嫁。可见,女子的离婚自由有所扩大
D. 宋律规定,如夫亡,妻“不守志”者,“若改嫁,其现在部曲、奴婢、天宅不得费用”,严格维护家族财产不得转移的固有传统
解析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617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