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14
单项选择题
1.法的价值的种类是:(4)
A. 自由、公平、正义
B. 自由、平等、效率
C. 自由、秩序、正义
D. 秩序、利益、公正
解析:本题考查法的价值的种类,自由、秩序、正义是法的最基本的价值,除此之外,效率、利益也是法的其他价值形式。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选举实施细则,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规范属于:(1)
A. 委任性规范
B. 授权性规范
C. 非确定性规范
D. 准用性规范
解析:这是委任性规范,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者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按法的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法的规范分成:委任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和准用型规范。按设定行为模式不同可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复合型规范。考试中常将几种不同标准分类混在一起以考查知识点的记忆准确度,同时往往是以具体法条形式出题,考生应留意。
3.我国《合同法》中,在要约和承诺有关制度上大量吸收了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这一现象在法理学术语上最恰当的称呼为:(4)
A. 法的继承
B. 法的转型
C. 法的移植
D. 法的现代化
解析:只要掌握了法律移植的概念,本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法的继承强调的是法的历史继承性;法的现代化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法律的宏观状况。至于法的转型,还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法理学概念。
4.下列关于法的渊源和法的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4)
A. 成文法渊源一般是法的正式渊源,而不成文法渊源则一般是法的非正式渊源
B. 法的体系是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司法考试范围内的各个科目就是对我国法的体系的全面考察
C. 法的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司法考试范围内的各个科目就是对我国法律部门的全面考察
D. 法的渊源是法的发展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的体系的总和
解析:法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和成文法渊源与不成文法渊源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的,存在交叉的关系,故A项错误;法的体系不包括国际法和已经废止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法的体系是全部的法律规范,显然法的体系范围要比国家司法考试的范围更广,故B项错误;法律部门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C项正确;D项错在将法的渊源和法的体系进行混淆了。
5.关于法律推理与一般推理的对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A. 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它所要回答的是规则的正确含义及是否正当的问题等;而一般的推理是一种寻找和发现真相和真理的推理
B. 法律推理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只有法律的正式性渊源才能作为推理的前提,而非正式渊源则不能作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一般推理则只要符合逻辑性规律即可
C. 祛律推理是一种实践理性,人们总是寻求尽量减少被视为专断和非理性推理的方法;而一般的推理则只是理论性的
D. 在一般的审判活动中的法律推理,既要遵守法律规则,又要遵守一般推理的逻辑规则。因此法律推理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解析:B错在法律推理的前提既可以是正式渊源,也可以是非正式渊源;一般的推理活动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在法律推理并没有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两者是不同的审判活动的考虑维度。
6.按照狭义的解释,下列哪一行为属于法的执行?(2)
A. 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 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 检察机关依法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予以批准
D. 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发生口角,而依事实和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解析:法的执行,也称执法。广义的执法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而狭义的执法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由此可见,只有B项属于狭义的法的执行。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住执法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7.下列关于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几部法典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是:(8)
A. 《铸刑书》是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突破了此前“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
B. 邓析综合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为竹刑
C. 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D. 《法经》从内容上规定了“盗、贼、网、捕、杂、具”各篇,这种内容体系安排,为以后的秦汉所继承,是中国法制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法典
解析:关于早期的几部法典的名字及其历史地位,应予以掌握。需要注意《法经》是重要的一部法典,但不是最重要的,说法过于绝对,故应选。
8.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刑罚规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观点是:(8)
A. “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体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儒家思想
B. “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之”,说明了缇萦上书请求文帝废除肉刑的改革并不彻底
C. 依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主张,儿子若杀了人,其父亲可以包庇窝藏而不受处罚
D. 儿子若杀了人,其父亲如果包庇的,可进行连坐处罚,因为依照秦律,父亲犯的是“见知不举”罪
解析:对此应注意秦汉对刑罚的不同立场,秦朝是依法治国,而汉朝是重在以儒家思想融人法律规定之中。所以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朝代,处罚却有异。只是“见知不举”罪的处罚对象是渎职罪,而一般的包庇仅处以连坐的罪刑。
9.下列关于唐朝法律中的规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4)
A.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人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这是《唐律》类推原则的适用
B. “诸化外人,同类相犯,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是{唐律》调整涉外法律关系的规定
C. “凡是家人之间互盗者,或监守自盗者,加重罪处罚”,这就是惩罚盗窃罪的“受所监临”制度
D. “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三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骨者五十日”,这是唐朝时关于犯罪后果不能立刻显现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受害方的伤情变化负责的保辜制度
解析:注意掌握唐朝时期的几项特色的法律制度,其中“受所监临”是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取所受管辖范围内的百姓或下属的财物的行为,而不是监守自盗的盗窃行为。
10.下列对于《国法大全》的判断错误的是:(2)
A. 《查士丁尼法典》是《国法大全》的一部分
B. 《国法大全》是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
C. 《国法大全》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的阶段
D. 《国法大全》包括历代罗马著名法学家的学说著作和法律解答
解析:《十二表法》是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D项所描述的正是《查士丁尼学说汇纂》的内容,属于《国法大全》的一部分。
11.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的是:(2)
A. 审查、批准国家预算和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B. 决定特赦
C. 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缺位时,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848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