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7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7

本单篇文档共44570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5760人下载
价格: 0.60 原价:¥7.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7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国古代法的传统的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项?( )(2)

A. 在秩序的规范基础上,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B. 在秩序的价值基础上,等级有序,国家本位

C. 在规范的适用方面,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D. 在秩序的形成方式上,无讼是求

解析:中国古代法的传统表现在秩序的价值基础上,是等级有序、家族本位。故选B,其他三项表述正确。

2.下列有关法的溯及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4)

A. 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一般以法律不溯及既往为原则

B.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是相对的

C.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又称“有利原则”

D.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普遍性

解析:实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原因在于: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可预测性,人们根据法律从事一定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法律不溯及既往并非绝对,目前各国采用的通例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因此,“从旧兼从轻”原则又称为“有利原则”。另外,A项也是正确的。故选C。

3.下列关于归纳法律推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2)

A.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B. 归纳推理主张,如果前提为真并且是有效的,结论就为真且有效

C. 归纳推理要求被考察对象的数量要尽可能地多、范围要尽可能地广

D. 归纳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其可靠性程度完全依赖于推论人所列举的事例的数量及其分布范围

解析:B的说法是演绎推理的主张,故错误。归纳推理主张,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则比较有可能为真或者不是假的。其余说法均正确。本题选B。

4.关于法律责任、法律制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8)

A. 刑事责任必然表现为刑事制裁

B. 民事责任不一定表现为民事制裁

C. 除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以外,其他公民也可能成为承受违宪制裁的主体

D. 行政制裁的实施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解析:行政制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者依其行政责任所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其实施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本题还考查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在刑法中,刑事责任与刑事制裁是必然对应的;而在民法中,若责任人主动承担民事责任,则没有实施民事制裁的必要。此外,除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外,人大代表也可能成为承担违宪制裁的主体。故选D。

5.2003年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致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认为国务院于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同年6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A.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体现了法律的可诉性特征

B. 三位法学博士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行为体现了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监督

C. 国务院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行为不是执法行为

D. 国务院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行为是法律监督行为

解析: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因此,法律的可诉性特征是与法律主体的自身权利密切相关的。本题中,三位法学博士的行为是公益性的,不是自利性的,因而未体现法律的可诉性特征。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主动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行为是执法行为,不是法律监督行为。故选B项。

6.下列哪种观点,不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4)

A. 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争议或道德准则

B. 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

C. 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

D. 凡同道德对抗的法均是法

解析: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不论法是否与道德对抗均是法。故应选C项,其他三项均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7.关于法治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

A. 法治国家是一个英语中最先使用的概念

B. 有法制未必就有法治

C. 中国古代法家并未形成法治概念

D.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解析:法治国家或法治国是一个德语中最先使用的概念;我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梁启超。故应选A项,其余三项表述正确。

8.重罪十条始于:( )。(4)

A. 《九章律》

B. 《北魏律》

C. 《北齐律》

D. 《开皇律》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即“重罪十条”。所谓“重罪十条”,是指危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大犯罪的总称,把它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并强调“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重罪十条”具体是指:反逆(造反的行为)、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和宫殿的行为)、叛(叛变的行为)、降(投降敌国的行为)、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的行为)、不道(凶残杀人的行为)、不敬(盗用皇帝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的行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的行为)、不义(杀本府长官和授业老师的行为)、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答案A、B不正确。《九章律》和《北魏律》还未有“重罪十条”的规定。答案D不正确。“十恶”是隋、唐、宋时期直接危及君主专制政权、封建统治秩序和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在《北齐律》“重罪十条”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形成“十恶”制度。

9.下列关于西周的契约法规的说法中,哪一项符合买卖契约的规定?( )(1)

A. 西周的买卖契约被称为“质剂”

B. 根据买卖物品的种类不同,西周的买卖契约也被称为“傅别”

C. “质”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

D. “剂”是买卖奴婢、牛马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解析:在西周,买卖契约被称为“质剂”,借贷契约被称为“傅别”,“质”是买卖奴婢、牛马之物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因此,选项A正确。

10.在唐朝,附带利息的消费借贷称为:( )。(1)

A. 出举

B. 傅别

C. 负债

D. 便取

解析:唐律中把借贷契约关系分为几种:一般附带计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举取”,所形成的债务称“息债”。答案B不正确。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傅”即债券,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持右券。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以债券为凭上诉于官府,司法官亦以债券为证审理有关债权、债务纠纷案件。答案C不正确。唐律中把不计利息的借贷契约关系称为“负债”、“欠负”。答案D不正确。唐律中把不计利息的消费借贷称为“便取”。

11.清朝的重案会审制度包括哪几项?( )(8)

A. 朝审、秋审、三司会审

B. 刑部、大理寺、大审

C. 九卿会审、秋审、三司会审

D. 秋审、朝审、热审

解析:秋审是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秋审审理的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监侯、绞监侯案件。朝审是对刑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457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27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