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34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34

本单篇文档共52750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3735人下载
价格: 0.60 原价:¥9.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34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法的效力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1)

A. 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 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C. “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D. 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解析:A选项是关于法的时间效力的,它表述了一个重要的民主原则,即不经公布的法,人们就可以不遵守,因为人们无从知晓法律的存在。在我国现行法上,规定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的法律是《立法法》,因此选项B错误。另外,刑法、民法、行政法这些法律部门本身包含了效力级别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部门之间没有效力高下之分,只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法律渊源之间才有效力等级之分。选项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表明:新法对过去不生效,由旧法对过去起作用,这是从旧原则,而非从新原则。因此选项C错误。选项D中,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后半句中不知晓法的公民,在我国是不能被免罪的。法对人的效力足以属人主义、届地主义、保护主义等原则为标准的,而不是以是否知晓为标准。

2.下列对于“法”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1)

A.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这里的“法”主要是指刑

B. “平之如水,从水”,这里的“法”代表了法律的稳定不变的属性,具有神明裁判的意蕴

C. 中国古代从夏商至清末的法、刑、律只是不同时期对法的不同语词,三者都是指刑

D. 在西方Jex和Jus分别代表了两种意义的法,Jex是抽象意义上的法和权利,兼有正义、公平的道德含义;而Jus是一个经验范围内的概念,多指具体的法律规则

解析:古代是礼法结合,而法主要指刑,故A选项正确;“平之如水,从水”,主要是指法律的公平、正义,而不是指法的稳定性,故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法主要是刑,但从清末修律开始,法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刑的范围,故选项C错误;在西方法律思想中,抽象的法和具体的法二元分立,其中Jus是抽象意义上的法和权利,Jex则指具体的法,故选项D错误。

3.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2)

A. 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 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 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 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解析:C选项的说法很明显是正确的,在此不赘述。A、B、D三个选项都是有关权利、义务主次关系问题的。从价值上看,权利、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两者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在民主法治社会,法律制度较为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此时,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因此,A、D两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B选项的“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颠倒了权利、义务的主次关系,不符合现代法治国家精神,因此是错误的。

4.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这一行为属于下列哪一种?(2)

A. 法的适用

B. 法的遵守

C. 法的执行

D. 法的解释

解析: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法的遵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的遵守,就是法的实施;狭义的守法,则专指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既包括消极、被动的守法,也包括积极、主动的守法。法的执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

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但其举报行为并非行使其作为人事局干部的职权,因而不是法的执行;其不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其行为不可能是法的适用;其没有“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因而不是法律解释。其行为属于法的遵守,是积极主动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举报权。

5.下列有关法治、法制问题的表述,哪项是正确的?(1)

A. 法治与专制相对立,法治是众人之治,与民主相联系

B. 法制与人治相对立,它蕴涵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

C. 唐代的法律集我国封建社会法律之大成,当时的法律制度完备且发达。因此唐代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一个法治社会

D. 法治思想小国古代早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我同的法家人物就提出厂“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

解析:法治与专制相对立。法治是众人之治,与民主相联系,而专制则是一人之治,不存在民主,选项A的表述正确。法制一般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既可以存在于法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人治社会,因此法制不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此外,法制所包含的法律和制度,强调的是秩序价值,而不一定建立在正当性价值之上,因此法制也未蕴涵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选项B的表述错误。选项B如果换成“法治与人治相对立,它蕴涵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就是正确的表述。唐代的贞观之治虽然法律制度完备且发达,但仍属于人治社会,而不能说是法治社会,选项C的表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大规模的德法之争,法家也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但法家并未形成法治概念,更谈不上法治思想。所谓中国古代人治与法治之争,乃后人的总结。选项D的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项。

6.古代西亚楔形文字法的主要法典——《苏美尔法典》第1条规定:“推撞自由民之女,致堕其身内之物者,应赔偿银十舍客勒。……”第9条规定:“倘牛伤害栏中之牛,则应以牛还牛。”《新旧约全书》中的“出埃及记.戒民数例”规定:“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有活。凡与兽淫合的,总要把他治死。祭祀别神,不单单祭祀耶和华的,那人必要灭绝。”根据以上史料,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4)

A. 法律在萌芽之初对行为的调整是针对一般行为进行的

B. 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调整从规范性调整逐步发展为个别调整

C. 人类社会的早期法律规范和宗教道德规范是混为一体的

D. 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调整主要是个别性的调整,而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调整主要是规范性调整

解析:法律在萌芽之初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调整的,故A项错;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调整从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规范性调整,故B项错;在人类社会早期,宗教规范、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混为—体的,故C项正确;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一样,对人的行为的调整都是规范性调整,即针对不特定的大多数人,故D项错。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各时期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8)

A. 累犯加重处罚和教唆犯加重处罚的原则在秦朝就已经确立

B. 自首减轻处罚的原则在秦朝已经确立,但规定得不如唐朝细致完备

C. 明律相对于唐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D. 明律规定的“轻其所轻”原则是针对贼盗及有关钱粮等事

解析: (1)秦统治者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总结前代的经验,根据犯罪主体、客体、动机和后果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了一些刑罚适用原则。包括:有关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区分故意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5275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34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