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7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7

本单篇文档共27201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模拟试卷 7472人下载
价格: 1.20 原价:¥8.8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7

单项选择题

1.关于法与宗教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4)

A. 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

B. 法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C. 法与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浑然一体的,但现代国家的法与宗教都是分离的

D. 法与宗教都是社会规范,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宗教同时也控制人的精神

解析:在社会发展的早期,法与宗教没有严格分离,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但现今法与宗教逐渐分离。但当今仍存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并认为宗教教义仍为法律渊源。

2.按照狭义的理解,下列属于法的适用的是( )。(4)

A. 某人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拒绝同女友结婚

B. 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走私现役而查办该案

C. 检查机关根据群众检举对某人的受贿行为进行侦查

D. 审判员办案途中发现两个人口角,而依事实与法律对其进行劝解

解析: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的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主体是司法机关,在我国为检察院和法院,并且法的适用必须以国家的名义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作出相应的法律文书。AB中主体不符合规定,D选项属于个人行为,因此本题的选项为C。

3.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些是正确的?( )(8)

A. 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

B. 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

C. 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

D. 适用唐朝的法律

解析:按唐律,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的,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4.下列关于罗马私法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2)

A. 罗马法有市民法和长官法之分,其中长官法的内容多为私法

B. 在罗马,早期采取“限定继承”的原则,后来逐步确立“概括继承”的原则

C. 在罗马私法上,自然人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构成

D. 罗马法的婚姻包括“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两种

解析:在继承方面,在罗马法早期采取“概括继承”,后来逐步确立了“限定继承”的原则。

5.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1)

A.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 按包庇罪论处

C. 与其夫同罪

D. 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解析:根据汉代的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6.我国《选举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根据各行政区域的人口总数来确定。假设某镇人口为15万人,那么该镇人民代表的总名额最多是多少?( )(4)

A. 150人

B. 135人

C. 130人

D. 140人

解析:参见《选举法》第9条第(四)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乡、民族乡、镇的代表名额基数为40名,每1500人可以增加1名代表;人口超过9万的乡、民族乡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00名;人口超过13万的镇的代表总名额不得超过130名;人口不足2000的乡、民族乡、镇的代表总名额可以少于40名。

7.《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审判的过程中,被告人可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这一规定属于( )。(8)

A. 义务性规范

B. 准用性规范

C. 委托性规范

D. 确定性规范

解析:按照法的规则的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法的规则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托性规范。委托性规范是没有明确规定规则的具体内容,准用性规范本身没有明确规则的具体内容,但是明确规定可以或者应当依照、援用、参照其他规则来明确本规则内容的规则。本题中规则的内容明确,属于确定性规范,选项D符合题意。

8.对坚持立法的民主原则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

A. 建立科学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B. 实现立法主体的广泛性

C. 注意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D. 根据国情,在观念和制度上结合

解析:本题涉及立法原则。B项中,立法主体具有特定性而不是广泛性。

9.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2)

A. 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 法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社会性

C. 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 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解析:本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即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社会成员的公共意奉,故A选项不正确。法除了具有阶级性,还具有社会性,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的社会作用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和两个方向,其中两个方向即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故B选项正确。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受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其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故C选项错误。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因此D选项错误。

10.“不能以一个从前提到结论的单一锁链的思维过程和证明模式得出结论”是用来描述哪种推理的?( )(4)

A. 演绎推理

B. 归纳推理

C. 辩证推理

D. 逻辑推理

解析:本题涉及法律推理。

11.每年霜降后10日进行的对刑部判决的案件或京师附近的斩监候、绞监候重审的程序称为( )。(2)

A. 秋审

B. 朝审

C. 热审

D. 冬审

解析:参见教材第112页。

12.下面哪种观点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治国方针?( )(2)

A. 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B.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C. 敬天、敬祖、保民

D. 出扎入刑、尊尊亲亲

解析:参见教材第91页。

13.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2)

A. 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B. 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C. 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

D. 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解析:在成文法国家,宪法的效力高于一般法律,不成文宪法国家则不然。宪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宪法是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权?( )(8)

A. 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B.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C.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D. 辖区内有自治州、自治县的省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参见《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

1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私有财产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4)

A. 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2720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7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