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2
多项选择题
1.关于刑法时间效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B,D)
A. 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犯罪,前罪判处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1997年10月1日以后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新刑法的规定
B. 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以后,行为人逃避侦查的,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旧刑法规定
C.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的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适用旧刑法规定
D. 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应适用新刑法规定,撤销缓刑
解析: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时间效力的司法解释。C选项应适用刑法第68条的规定。
2.下列哪些行为适用我国刑法?( )(A,B,C,D)
A. 甲为继承叔叔的遗产,将拌有毒物的食品从我国邮往美国,将在美国的叔叔毒死
B. 朝鲜公民甲在该国境内向我边民开枪,造成我国境内的边民死亡
C. 法国人甲在搭乘我国远洋轮船途中,将一名巴西籍船员杀死
D. 中国公民甲在中国驻印度使馆办理护照延期时,盗窃前来办事的越南人美金1万元
解析:参见刑法第6、7条。
3.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对下列哪些犯罪享有管辖权?( )(A,C)
A. 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且法律对该犯罪没有特别规定
B. 发生在行使或停泊于境外的我国交通工具内的犯罪
C. 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的犯罪
D.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但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
解析:交通工具的涵义远远超出刑法第6条所规定的“船舶或者航空器”。
4.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有以下哪些情形? ( )(A,B,D)
A. “但书”是前段的补充
B. “但书”是前段的例外
C. “但书”是前段的总结
D. “但书”是前段的限制
解析:我国刑法条文中“但书”所表示的有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对前段的例外三种情况。
5.刑法中所称“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 ( )(A,B,C)
A. 法律
B.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C.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D. 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
解析:根据刑法第96条的规定,刑法所称“国家规定”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6.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 )(A,B,D)
A.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
B. 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
C. 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
D. 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附属刑法所作的特别规定
解析:根据刑法第90条的规定,只有自治区或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对刑法做出变通或补充规定,而且要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7.关于刑法的解释,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B,C)
A. 我国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此为立法解释
B. 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为司法解释
C. 全国高教自考委员会指定教材《刑法学》对间接故意的解释为学理解释
D.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刑法的修订提出的建议稿为立法解释
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刑法的修订提出的建议稿不属于刑法的解释。
8.下列与犯罪故意和共犯有关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D)
A. 甲一开始不知道现住自己家的张某是罪犯而收留,但在知道其是杀人犯后仍然加以隐藏,可以构成窝藏罪
B. 乙为发展公司业务而正常申请贷款500万元。取得贷款不久,公司业务停滞,乙便将贷款转贷牟利,不构成高利转贷罪
C. 丙发现李某挪用公款所取得的款项放在家中,尚未使用,就“借用”李某的公款50万元购买毒品,丙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
D. 非国家工作人员丁一开始并不知道丈夫田某多次受贿的事实,但在行贿人告知丁其有求于田某时,丁接受了行贿人提供的财物,丁构成受贿罪
解析:甲构成窝藏罪,但若是在张某杀人前二人就约定事成后甲隐藏张某,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乙贷款的初衷是发展公司业务,只是在获得贷款后因公司业务停滞才将该贷款转贷牟利,并非贷款当时的意思初衷,故而不成立高利转贷罪;李某挪用公款时丙并不知情,故而不构成该罪共犯;丁在行贿人告知其有求于田某时仍收受行贿财物,应构成受贿罪的共犯。
9.下列行为中不以犯罪论处的有:( )(A,D)
A. 甲趁乙熟睡之际,将房门反锁,待乙醒来之前又将锁打开
B. 非以出卖牟利为目的,拐骗不满14岁的儿童脱离家庭或监护人
C. 盗卖婴儿、幼儿的
D. 为男女婚姻当介绍人,借机收受财物的
解析:刑法只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罪、拐骗儿童罪,因此,拐骗已满14岁的男童的,难以成立犯罪;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成立拐卖儿童罪。
10.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B,C,D)
A. 只要有人构成受贿罪,就有人构成行贿罪
B. 只要是聚众犯罪,就有三人以上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C. 只要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就属于教唆犯
D. 只要实施的是帮助行为,就属于从犯
解析:行贿与受贿犯罪并非必须一一对应,如在索贿的场合,国家工作人员只要实施索贿行为得到了财物,就可构成受贿罪,而行贿人只有在实际上获取了不正当利益时,才可构成行贿罪;虽然“聚众”是指聚集三人以上,但并不表明聚众犯罪就一定是共同犯罪;教唆行为也包括煽动行为,而煽动型犯罪又是独立于被煽动者的犯罪的,不以共犯论处;并非所有的帮助行为都以从犯论处,如组织卖淫犯罪的帮助行为——协助组织卖淫行为属于独立罪名,协助者不以从犯论。
11.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为,即使结果没有发生,也可能构成犯罪既遂的有:( )(A,B,C,D)
A. 破坏交通设施罪
B. 煽动民族仇恨罪
C.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罪
D. 传授犯罪方法罪
解析:AC是危险犯,BD是举动犯,都不是结果犯。
12.甲乘坐长途公共汽车时,误以为司机座位后的提包为自己身边的乙所有(实为司机所有),乙中途下车后,甲误以为乙忘了拿走提包。为了非法占有该提包内的财物(价值2万元),甲提前下车,并将提包拿走。司机到站后发现自己的提包丢失,于是报案。公安人员发现甲有重大嫌疑,便询问甲,但甲拒不承认,也不交出提包。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 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所以,甲的认识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B. 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因而投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甲的行为成立侵占罪
C. 由于提包实际上属于司机,所以,甲的行为成立盗窃罪
D. 由于提包实际上属于司机,而甲又没有盗窃的故意,所以,甲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又由于甲具有侵占遗忘物的故意,但提包事实上不属于遗忘物,所以,甲的行为也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294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