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26
美学-单项选择题
1.审美形态基于人们的 ( )(B)
A. 审美意识
B. 审美经验
C. 审美情感
D. 审美逻辑
解析:审美形态基于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与人们的审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2.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 ( )(A)
A. 象数思维
B. 具象思维
C. 抽象思维
D. 逻辑思维
解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
3.对当时悲剧中不合道德的感性、情感性的因素予以竭力排斥,而高扬精神性的、符合道德因素的学者是 ( )(C)
A. 苏格拉底
B. 鲍桑葵
C. 柏拉图
D. 黑格尔
解析:柏拉图对当时悲剧中不合道德的感性、情感性的因素予以竭力排斥,而高扬精神性的、符合道德的因素。
4.被布瓦洛译成法文并在17、18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朗吉弩斯的作品是 ( )(D)
A. 《美学史》
B. 《艺术与视知觉》
C. 《美感》
D. 《论崇高》
解析: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在埋没几百年后,到17世纪才引起广泛的注意,布瓦洛把它翻译成法文后,到17、18世纪才产生重大影响,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才终于走向成熟。
5.直到近代,才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是 ( )(A)
A. 优美
B. 威严
C. 美
D. 荒谬
解析:直到近代,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
6.“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源于 ( )(C)
A. 康德《判断力批判》
B.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C. 席勒《美育书简》
D. 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
解析:席勒对作为审美形态的优美进行了较多也较深刻的探讨,他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
7.崇高的体现在不同的人生实践领域表现不同,以下不属于崇高的体现是 ( )(D)
A. 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
B. 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C. 人与社会的对立和超越
D. 和谐化一的人生境界
解析:在不同的人生实践领域,崇高有不同的体现。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和超越;最后,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8.在后现代视阈中重新审视了崇高这一范畴的是 ( )(C)
A. 康德
B. 博克
C.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德
D. 席勒
解析: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德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立足于后现代理论视野,对崇高问题进行了阐述,他的崇高理论不但发掘和恢复了康德、博克的崇高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且在后现代视域中重新审视了崇高这一范畴。
9.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是( )(D)
A. 亚里士多德
B. 黑格尔
C. 尼采
D. 恩格斯
解析: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10.根据对喜剧的理解,提出著名的狂欢化思想的是 ( )(B)
A. 苏珊·朗格
B. 巴赫金
C. 马克思
D. 柏拉图
解析:巴赫金对喜剧的理解,他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笑、怪诞、讽刺等喜剧性审美形态,为喜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11.美学学科的独立的标志,是1750年鲍姆嘉通的著作 ( )(C)
A. 《希腊人的生活观》
B. 《美学原理》
C. 《美学》
D. 《诗学》
解析:美学学科的独立以1750年鲍姆嘉通著《美学》一书为标志。
12.荒诞感的笑是 ( )(C)
A. 肯定的
B. 充满希望的
C. 否定的
D. 讽刺的
解析:荒诞感的笑不同于喜剧感的笑,喜剧感的笑是对旧事物的讽刺,是对自己的信心与自豪,是充满希望的肯定的笑。荒诞感的笑却是对世界的荒诞的感受,因其荒诞而感到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
13.文学方面,不能表现丑的代表作有 ( )(B)
A. 《荒原》
B. 《战争灾难》
C. 《地狱一季》
D. 《恶之花》
解析:A、C、D三项或是写弥漫于西方社会的厌倦、失望和恐惧,或是写战争经历以及人的异化的作品,而B项不是表现丑的。
14.使荒诞戏剧红极一时的代表作是 ( )(D)
A. 《奥林亚》
B. 《包扎耳朵的自画像》
C. 《萨达那帕拉之死》
D. 《等待戈多》
解析:1953年,贝克特《等待戈多》上演成功,使荒诞喜剧红极一时。
15.柏拉图曾经用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顶峰时的经验状态的是 ( )(A)
A. 迷狂说
B. 疯狂说
C. 痴狂说
D. 迷癫说
解析:柏拉图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他认为某些迷狂状态乃是“上苍的恩赐”,也就是神灵赐福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哲学的。
16.柏格森认为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是 ( )(D)
A. 感知
B. 感觉
C. 知觉
D. 直觉
解析:柏格森认为,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
17.解释学最初只是一门学问,用来解释 ( )(A)
A. 《圣经》
B. 《尤利西斯》
C. 《芬尼根》
D. 维摩诘经
解析:解释学最初只是一门解释《圣经》的学问,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逐渐发展为一种文献学方法论,从《圣经》解释扩展到了对一切历史文献的研究。
18.就美感问题而论,唯心主义认为美是 ( )(B)
A. 事物的客观属性
B. 美感
C. 五官感觉对于审美对象所做出的反应
D. 先定的和谐状态
解析:就美感问题而论,唯心主义者认为美就是美感,或者说美是由美感所决定的,唯物主义者则强调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美感只是主体对美的主观反应。经验主义者主张美感是五官感觉对于审美对象所做出的反应,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美是一种先定的和谐状态,因此美感与对象无关。
19.中国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表现中,以“比德”传统为基础的审美经验论的典型代表是( )(B)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庄子
解析:“比德”是指人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869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