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教育类(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6
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学前时期一般是指 ( )(B)
A. 0~3岁
B. 0~6岁
C. 0~16岁
D. 0~18岁
解析:从出生到进入小学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即0~6岁。
2.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是 ( )(D)
A. 敏感期
B. 关键期
C. 遗传素养
D. 最近发展区
解析: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3.除了先天条件反射外,婴儿的任何感觉都是由________所引发的。 ( )(A)
A. 注意
B. 声源
C. 动作
D. 记忆
解析:除了先天反射外,婴儿任何感觉都是由注意引发的。注意像是一道“阀门”,吸收适当刺激,排除无关刺激进入感觉通道。注意使瞬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而不致使信息在瞬时记忆后被遗忘。
4.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 ( )(C)
A. 0~3岁
B. 2~4岁
C. 3~5岁
D. 4~6岁
解析:据研究,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经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以获得正常视力。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难以治疗。
5.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言记忆,其中,最早出现的是 ( )(B)
A. 情绪记忆
B. 运动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言记忆
解析:从记忆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言记忆。其中运动记忆最早出现,大约在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再后是形象记忆,最后是语言记忆。
6.把想象分成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 ( )(C)
A. 概括性
B. 活动性
C. 目的性
D. 主观性
解析: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而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的想象。学前期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的。
7.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是 ( )(B)
A. 概念
B. 理解
C. 判断
D. 推理
解析:儿童思维的发展也表现为理解的发展,所谓理解,就是懂得了事物的本质,理解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概念、判断和推理都依靠对事物的理解。
8.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 ( )(C)
A. 元音
B. 前鼻音
C. 辅音
D. 齿音
解析:幼儿发音的错误都有集中点,其错误大多数发生在辅音,集中在zh、ch、sh、z、c、s等音。幼儿的发音方式不同,其错误也不相同。
9.幼小儿童刚上托儿所时,一般较易学会的是离所时的“再见”,而早上向老师说的“早上好”则不易学会,这是因为 ( )(D)
A.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信号作用
B. 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C.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两极作用
D.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解析: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非常明显,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
10.基础操作性动作能力的发展中“投”的发展,能够达到投掷的成熟模式的是 ( )(C)
A. 4岁
B. 5岁
C. 6岁
D. 7岁
解析:基础操作性动作能力包括投、接、踢、击,其中“投”的动作从2~3岁开始发展,经过生理发展和技术的熟练,一般在6岁达到投掷的成熟阶段。
11.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 ( )(D)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意志
解析: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2.________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 )(B)
A. 亲子关系的发展
B.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C. 社交技能的发展
D. 性别角色的发展
解析: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它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3.盖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________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 )(B)
A. 遗传因素
B. 生理成熟
C. 家庭环境
D. 教育
解析:著名的成熟论心理学家盖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的有力例证。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14.心理就是 ( )(D)
A. 人脑对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的反映
B. 人脑像镜子一样对一切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当人体成熟后,对周围环境的反映
D. 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解析: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15.幼儿听妈妈说:“看那小女孩长得多甜!”幼儿问:“妈妈,您舔过她吗?”这主要反映幼儿思维的 ( )(A)
A. 表面性
B. 片面性
C. 固定性
D. 拟人性
解析: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是表象,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所以幼儿的思维具有表面性。
名词解释
16.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在创作过程中,幼儿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和弥补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运用作品分析法要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解析:
17.记忆恢复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也就是说学习后马上要求回忆,其成绩倒不如稍过一段时间之后。
解析:
18.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解析:
19.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它们不能通过某种单一的感觉通道,而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来完成。
解析:
20.首尾规律
首尾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07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