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教育类(教育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3
单项选择题
1.以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 ( )(D)
A. 教育学
B. 管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管理心理学
解析: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定义规定了其研究对象,即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们彼此相互作用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2.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称为 ( )(C)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测验法
解析: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所研究的现象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常采用调查法。
3.教育的本质是 ( )(D)
A. 传授知识
B. 传授技能
C. 传递文化
D. 培养人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培养人是其本质。
4.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是以哪本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 )(A)
A. 《大教学论》
B. 《爱弥儿》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教育论》
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管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是以哪本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 )(A)
A. 《科学管理原理》
B.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D. 《管理原理》
解析:1911年,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公开发表,是管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泰勒也被西方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6.提出性善论,并将其理论用之于管理从而提出要实行仁政的是 ( )(A)
A. 孟子
B. 荀子
C. 公孙尼子
D. 扬雄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并指出管理首先要实行仁政。
7.主张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改造成善性的是 ( )(B)
A. 孟子
B. 荀子
C. 扬雄
D. 王安石
解析: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提出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改造为善性。
8.属于“经济人”假设相应管理措施的是 ( )(D)
A. 管理工作是全体工人的事情
B. 对消极怠工者不能采取严厉惩罚
C. 管理者要重点考虑道义上应负的责任
D. 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根据经济人假设观点(X理论),必然导致严密控制和监督的管理方式,所以主张采取所谓“任务管理”的措施,人是经济人,管理者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的最重要方面是 ( )(B)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意识属性
D. 生物属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
10.使教育工作者在知识、经验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育工作的适应程度,体现的是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功能的 ( )(A)
A. 加速自我成熟
B. 改善人际关系
C. 提高教育效果
D. 增进心理健康
解析: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熟主要体现在职业成熟方面,即充分地胜任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11.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 )(B)
A. 第一印象
B. 光环效应
C. 近因效应
D. 社会刻板印象
解析: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12.在教育管理学中,不属于情感的作用的是 ( )(A)
A. 感染作用
B. 动力作用
C. 信号作用
D. 适应作用
解析:情感的作用包括:动力作用、信号作用和适应作用。感染作用不包括在内。
13.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 ( )(C)
A. 个性
B. 兴趣
C. 气质
D. 性格
解析:气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脾气或秉性,通常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4.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以达到行为的完成,其过程为:S←→O→B→A。提出这种观点的学者是 ( )(D)
A. 华生
B. 托尔曼
C. 勒温
D. 梅耶
解析:梅耶从行为发生的因果关系解释人的行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以达到行为的完成。
15.使人的活动朝预定的方向进行,这是目标作用中的 ( )(A)
A. 导向作用
B. 评价作用
C. 控制作用
D. 激励作用
解析:目标的导向作用可使人的活动朝预定的方向进行,是人的具体行为的导向。
简答题
16.简述测验法、效度和信度的含义。
(1)测验法,指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必要时也可采用精密的测量仪器作为辅助,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
(2)效度,指的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3)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内容,所得出结果的一致性。
解析:
17.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情感品质?
(1)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2)强烈的理智感。
(3)深刻的道德感。
(4)正确的审美感。
解析:
18.什么是动机?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主动原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
(2)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动机主要表现在:
①以自身的工作成就为主要目标;
②对职称的追求是努力工作的动力;
③经济利益的追求。
解析:
19.简述目标的含义及良好目标的特性。
(1)含义: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一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超前反映。
(2)良好目标的特性:
①具体性。目标制定得越具体,使人完成目标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越能激发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②适度性。目标难易适度,对人产生一定的压力,才能激发人的行为的积极性。
③可测性。目标要有具体衡量的标准,可以测量。
解析:
20.联系实际,试简述为发展建设性冲突,教育领导者通常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560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