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教育类(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8
单项选择题
1.儿童想象的萌芽出现在 ( )(B)
A. 1岁~1岁半
B. 1岁半~2岁
C. 2岁~2岁半
D. 2岁半~3岁
解析: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迁移到游戏中去,就有想象成分的参与。
2.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包糖果”的工人,一会儿又看见有小朋友在餐厅做饭,他又跑去给人家当“服务生”。这体现了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________特点。 ( )(C)
A. 想象无预定目的
B. 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C. 想象主题不确定
D. 想象受情绪影响
解析:幼儿想象进行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这就说明儿童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以下不属于引起幼儿想象夸张原因的是 ( )(D)
A. 认知水平的限制
B.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C.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D. 生活经验的不足
解析:想象夸张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认知水平、情绪对想象的影响、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其实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幼儿想象夸张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
4.意识和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是 ( )(C)
A. 独立性的出现
B. 想象的发生发展
C. 思维的发生
D. 言语的出现
解析: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映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
5.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是 ( )(A)
A.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
B. 注意的发展
C. 想象的概括
D. 记忆的出现
解析: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儿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
6.“客体永久性”出现在儿童思维感知运动阶段的 ( )(C)
A. 最初习惯阶段
B. 有目的运动形成阶段
C. 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
D.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
解析:方法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中动作和方法开始发生分化,同时婴儿还出现了“客体永久性”观念,儿童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
7.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是 ( )(C)
A. 掌握数的顺序
B. 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C. 掌握数的组成
D. 掌握按数取物
解析:幼儿掌握数概念包括掌握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组成。其中,掌握数的组成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
8.言语发生的标志是 ( )(C)
A. 最早发出“呀、吗”的声音
B. 能够无意识地发出连续音节
C. 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
D. 理解成人的语言
解析:言语发生的标志是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言语发生的具体指标有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掌握10个词左右,等等。
9.幼儿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的年龄是 ( )(C)
A. 2岁左右
B. 3岁左右
C. 4岁左右
D. 5岁左右
解析:从4岁左右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也就是说,语音的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比如说,幼儿对自己和别人的发音感兴趣,喜欢做相关的游戏;意识到自己发音的弱点等。
10.某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一嚼,再咽下去。”这属于幼儿内部语言自言自语的_______形式。 ( )(A)
A. 游戏言语
B. 问题言语
C. 情境言语
D. 补充言语
解析:幼儿的自言自语包括两种形式:游戏言语和问题语言。游戏言语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情感和表现力的,幼儿会一边游戏一边用语言补充或丰富自己的行动。
11.口吃的常见期一般是 ( )(B)
A. 2~3岁
B. 3~4岁
C. 4-5岁
D. 5~6岁
解析:口吃是言语的节律障碍,幼儿的口吃大多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12.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通过研究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不包括 ( )(D)
A. 怕
B. 怒
C. 爱
D. 痛
解析:原始的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有直接关系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根据医院婴儿室内500多名初生婴儿的观察提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13.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的年龄是 ( )(C)
A. 2个月左右
B. 3个月左右
C. 4个月左右
D. 5个月左右
解析: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婴儿只对亲近的人笑,或者对熟悉的人脸比对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有差别微笑的出现,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14.心理学家布里奇斯对情绪的分化做出了研究,其中婴儿6个月以后分化出的情绪有( )(A)
A. 厌恶
B. 快乐
C. 嫉妒
D. 痛苦
解析:根据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3个月以后,婴儿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出愤怒、厌恶和恐惧。18个月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15.婴儿对着看得见而拿不到手的玩具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但当玩具从眼前消失,不愉快的情绪也会很快消失,这说明婴幼儿情绪具有_________特点。 ( )(D)
A. 稳定性
B. 冲动性
C. 外漏性
D. 情境性
解析:婴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其易变性与此有关,他们的情绪常常被外界的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名词解释
16.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解析:
17.感觉的对比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解析: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通过研究他绘制出的一条反映遗忘规律的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这个规律简单来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而那条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解析:
19.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688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