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1
单项选择题
1.《女神》全书的诗魂是 ( )(C)
A. 对自我的崇尚
B. 对自然的礼赞
C. 爱国的热忱
D. 创新的精神
解析:《女神》全书的诗魂是爱国热忱,也是诗人献给“五四”运动的最美好的诗情。
2.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描写对象是 ( )(B)
A. 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景色
B. 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
C. 故乡的乡村景色
D. 上海的华丽夜景
解析:《再别康桥》与早年《康桥再会吧》都以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抒发了深厚感情。
3.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就是不遗余力地讴歌一种 ( )(B)
A. 自然之美
B. 爱的哲学
C. 性灵文学
D. 精神的力量
解析: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就是不遗余力地讴歌一种“爱的哲学”。
4.蒲伯英的六幕剧《道义之交》和四幕剧《阔人的孝道》都属于 ( )(A)
A. 写实的社会剧
B. 爱美剧
C. 问题剧
D. 无产阶级戏剧
解析:“写实的社会剧”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代表作品有蒲伯英的六幕剧《道义之交》和四幕剧《阔人的孝道》、陈大悲的《良心》、《英雄与美人》等。
5.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的主人公感伤人生如沙漠孤行,她是 ( )(B)
A. 翠翠
B. 白秋英
C. 田亚梅
D. 于素心
解析: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的主人公感伤人生如沙漠孤行,她是白秋英。而田亚梅是胡适《终身大事》中的人物,于素心是欧阳予倩的《泼妇》里的人物。故选择B。
6.茅盾及追随他的创作风格的作者的创作,被一些文学史家称为 ( )(B)
A. 问题小说
B. 社会剖析派小说
C. 自叙小说
D. 乡土小说
解析:在茅盾的影响下,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追随他创作风格的作者和作品,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后来一些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7.茅盾作品《子夜》塑造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 ( )(C)
A. 赵伯韬
B. 觉慧
C. 吴荪甫
D. 觉民
解析:茅盾作品《子夜》塑造的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吴荪甫;赵伯韬是《子夜》中的一位买办资本冢;觉民、笕慧是巴金《家》中的人物。故选择C。
8.老舍的《四世同堂》映现的是______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 ( )(C)
A. 20年代北京
B. 20年代上海
C. 40年代沦陷区
D. 40年代国统区
解析:《四世同堂》是映现40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小说选取北平西城一条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都北平这座“亡城”的缩影,以祁家四代人的境遇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9.沈从文的《八骏图》中构成多功能独立的叙事声音的是 ( )(D)
A. 教授甲的房间
B. 教授乙的话语
C. 达士未婚妻的来信
D. 达士先生的书信
解析:《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对于教授甲、乙、丙、丁等,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或让人物自述,或对话,或描写,揭示出各自鲜为人知的灵魂的一角。小说中达士先生的书信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独立的叙事声音。
10.《日出》中美丽、聪慧的交际花是 ( )(D)
A. 翠喜
B. 曾思懿
C. 繁漪
D. 陈白露
解析:《日出》中美丽、聪慧的交际花是陈白露,翠喜是《日出》中的下层妓女,曾思懿是《北京人》中的人物,繁漪是《雷雨》中的人物。故选择D。
11.下列不属于萧红的作品是 ( )(B)
A. 《生死场》
B. 《八月的乡村》
C. 《呼兰河传》
D. 《小城三月》
解析:属于萧红的作品是《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而《八月的乡村》的作者是萧军。故选择B。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从事小说创作的主要阵地的是 ( )(C)
A. 《文学工场》
B. 《无轨电车》
C. 《小说月报》
D. 《现代》
解析:“新感觉派”作家从事小说创作的主要阵地的是《文学工场》、《无轨电车》、《现代》故选择C。
13.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的是 ( )(B)
A. 施蛰存
B. 穆时英
C. 刘呐鸥
D. 沙汀
解析: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的是穆时英。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在20世纪30年代步其后尘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既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冲击的一种反馈,又是20世纪3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的结果。故选择B。
14.下列不属于3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中表现农村“丰收成灾”的作品是 ( )(B)
A. 叶紫的《丰收》
B. 巴金的《寒夜》
C. 茅盾的《春蚕》
D. 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
解析:属于30年代左翼文学创作中,表现农村“丰收成灾”的作品是叶紫的《丰收》、茅盾的《春蚕》、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而巴金的《寒夜》反映的是知识分子汪文宣的命运。故选择B。
15.下列不属于活跃于30年代中国诗坛的三股诗歌潮流的是 ( )(D)
A. 政治抒情诗歌
B. 唯美诗歌
C. 乡土诗歌
D. 格律诗歌
解析:活跃于30年代中国诗坛的三股诗歌潮流,即政治抒情诗歌、唯美诗歌、乡土诗歌。格律诗歌是20年代“新月诗派”的主张。
16.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 )(B)
A. 1939—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B.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 1945—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
D. 张天翼《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讨论
解析: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因此选B。
17.“十七年”时期通讯报告创作的重要内容是 ( )(A)
A. 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沸腾生活,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变化
B. 对现实中的官僚主义者进行深刻的揭露
C. 宣传政治理念
D. 对形式主义作风进行严厉的批评
解析:“十七年”时期通讯报告创作主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沸腾生活,表现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变化,成为通讯报告创作的重要内容。故选择A。
18.陈白尘描写了“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两个强盗的故事的作品是 ( )(D)
A. 《乱世男女》
B. 《天官赐福》
C. 《岁寒图》
D. 《升官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997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