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古代汉语)模拟试卷10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各组字都是异体字关系的一项是( )(A)
A. 災一灾 杯一盃 杆一桿
B. 仿一倣 粳一秔 管一館
C. 冰一水 豪一毫 略一畧
D. 慚一慙 时一峕 彫一凋
解析:B项前两组都是异体字,后一组是通假字;C项第一组和第三组都是异体字,第二组是通假字;D项前两组都是异体组,最后一组是通假字。
2.下列各组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都具备的一组是( )(C)
A. 羊 又 刃 戚
B. 弓 栗 从 明
C. 月 亦 息 止
D. 戈 牧 鴨 星
解析:A项羊、又都是象形字;B项弓、栗都是象形字;D项鸭、星都是形声字。
3.下列各句中,“弛”用本义的一项是( )(B)
A.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
B. 毋弛而弓
C. 免於罪戾,弛於負擔
D. 文公欲弛孟文子之宅
解析:“弛”的本义是松开弓弦,A项的词义是松弛,C项的词义是放下,D项的词义是摧毁。
4.以下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词义的差异,属于感情色彩变化的一项是( )(B)
A. 蘋蘩蕰藻之菜
B.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C. 楚子將以商臣為大子,訪諸令尹子上
D. 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
解析:A项是广度宽窄的变化,“菜”的今义比古义范围广;C项是词义特点不同;D项是词义广度宽窄的变化,此项的“子”可以兼男女。现代汉语“子”只指男孩,现代汉语表义范围窄。
5.下列属于分化字关系的—组是( )(D)
A. 妆一粧
B. 考一拷
C. 崇一終
D. 暴一曝
解析:A项是异体字;B项是通假字;C项通假字。A项这一组为异体字,都是形声字,且所取声在古义符都不同。B项这一组是通假字,出自《诗经·唐风,山有枢》,“考”的本义是“老”,这里的“考”是“去打”的意思,与“老”没有关系,“考”是借字,本字应为“拷”;C项这一组是通假字,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这里“崇”的本义是“高”,这里是“终”的借字义为“终了”;D项这组为分化字“暴”的本义是“晒”,“暴”引申有“暴露”等多个意义,后来又造“曝”来记录本义。
6.下列各句中,含有名词的使动用法的是( )(D)
A.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
B.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C.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D. 脯鬼侯以饗諸侯
解析:A项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B项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项名词用作一般动词。A项“洞”本是名词在句中作“挖洞”讲,用作一般名词;B项“雨”前有副词不,用作一般动词,表示“下雨”;C项“膏”活用作一般动词,与“身”构成主谓关系;D项“脯鬼侯”是“使鬼侯成为肉干”的意思,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 )(C)
A. 廉頗,趙人
B. 是非君子之言也
C. 蟹六跪而二螯
D. 杜,甘棠
解析:C项的谓语是名词性的,是描写主语,不是判断主语,所以不是判断句。
8.下列属于联绵词的是( )(A)
A. 爛漫
B. 布衣
C. 國家
D. 春秋
解析:
9.下列各句不是宾语前置句型的是( )(C)
A. 沛公安在?
B. 何馬紛紛然與百工交易?
C. 有是哉,之子迂也。
D.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解析:A项是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因此放在介词“在”前面,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为“为何”,因此要放在介词“为”前,B项也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否定句,“未之逮”即“未逮之”,“未”是否定词,“之”为代词充当前置定语,D项也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表示感叹的主谓倒装句。
10.下列各句中,“于”不是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D)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C. 絳侯誅諸吕,權傾五伯,囚於請室
D. 苛政猛於虎也
解析:D项“于”作介词,引进比较对象,是陈述句。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句是( )(D)
A.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闇主急得其執。(糊涂)
B. 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动词使动用法,使……喝)
C. 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刚愎白用)
D. 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代词,指代子玉)
解析:
12.下列句中,含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是( )(A)
A. 强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
B. 傾奪鄰國,而雄諸侯。
C. 宣子說,乃輕幣。
D.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侯張良。
解析:B、D项是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C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3.下列各句中,“而”为连词,有转折意义的一句是( )(B)
A. 启呱呱而泣。
B.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C.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D. 覺而起,起而歸。
解析:A、C项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D项连接谓词性词语,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
14.在古书的注音材料中,“殼讀為一”采用的注音方法是( )(B)
A. 譬况
B. 直音
C. 反切
D. 讀若
解析:古注中经常使用“音某”“读曰”“读与某同”,即为直音的注音方式。
15.下列句中,“之”为代词的一句是( )(D)
A.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B. 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C.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D.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解析:A、B项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可译为“的”或不译。C项中“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充当假设复句的偏句,D项中“之”为近指代词,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16.《詞詮》的作者是( )(A)
A. 楊樹達
B. 王引之
C. 吕叔湘
D. 劉歆
解析:《訶詮》是一部针对文言虚词的工具书,作者是杨树达。C项吕叔湘著有《文言虚字》一书,主要讲解文言虚字的一般知识;B项王引之著有《经传释词》,主要搜集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D项刘歆著有《七略》,该书主要把古典文献分为七类。
17.下列句中,属于互文的一句是( )(A)
A.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B. 雷霆不作,風雨不與。
C.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D. 無羽毛以禦寒暑。
解析:B、C项是变文,B项将“作”变为“兴”,避免用词重复导致的枯燥乏味;D项是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820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