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游戏活动与指导)模拟试卷5
单项选择题
1.游戏是幼儿的( )。(A)
A. 自发学习
B.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C. 自我学习
D. 有目的性的学习
解析: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2.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教育的主要手段是( )。(B)
A. 学习
B. 游戏
C. 劳动
D. 生活
解析:游戏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3.一般儿童游戏的假想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除了( )。(D)
A. 对游戏角色的假想
B. 对游戏材料的假想
C. 对游戏情景的假想
D. 对游戏水平的假想
解析:一般儿童游戏的假想表现在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以及时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
4.以下几种游戏中,( )属于创造性游戏。(D)
A. 智力游戏
B. 体育游戏
C. 音乐游戏
D. 角色游戏
解析: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
5.能增强幼儿对图形、数量的理解,获得对称、厚薄、宽窄、上下等概念的创造性游戏是( )。(B)
A. 角色游戏
B. 结构游戏
C. 智力游戏
D. 体育游戏
解析:结构游戏能使幼儿了解多种结构材料的性质,增强对数量和图形的理解,获得对称、平衡、高度、长度、厚薄、宽窄、上下和左右等概念,学习组合、堆积、排列各种形体的技能。
6.教师通过猜谜语,让幼儿说出谜底,这是通过( )的方式以增进知识、发展幼儿智力。(D)
A. 角色游戏
B. 表演游戏
C. 结构游戏
D. 智力游戏
解析:智力游戏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学前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如猜谜语。
7.儿童2岁半以后能自己玩玩具,进行游戏,但不参与别人的游戏,似乎没有意识到其他儿童的存在。从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看,这种游戏水平属于( )。(B)
A. 非游戏行为
B. 单独的游戏
C. 平行游戏
D. 合作游戏
解析:单独的游戏是指儿童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意也不关心别人的存在。
8.0~2岁的儿童在游戏中,以肌肉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重复、操作和自我模仿。儿童喜欢得到感官刺激,儿童重复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是获得乐趣,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是( )。(B)
A. 结构游戏
B. 机能游戏
C. 规则游戏
D. 象征游戏
解析:机能游戏也称实践游戏、练习游戏。0~2岁的儿童在游戏中,以肌肉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重复操作和自我模仿。儿童喜欢得到感官刺激,他们重复自己行为的目的是获得乐趣,表现自己的能力。
9.下列结束角色游戏的方式,不适当的是( )。(C)
A. “现在时间到了,该下班了”
B. “没看好病的病人请明天再来吧”
C. “时间到了,游戏结束,老师要收玩具了”
D. “请还没卖完东西的售货员明天再来”
解析: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需要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结束游戏,同时对第二天的游戏保持积极愉快的期待,结束游戏的时机应该是幼儿情绪尚未低落前,再玩就会进入倦怠的时候结束,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游戏中的情节或线索结束游戏,避免生硬地结束。
10.关于幼儿园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A. 玩具应高档化
B. 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游戏材料
C. 应根据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 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解析: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要注意玩具和材料的安全性。
11.对游戏材料的添加、组合和回归呈现了游戏材料( )的特点。(A)
A. 动态性
B. 多元性
C. 丰富性
D. 操作性
解析: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静态的,但如果我们能细致地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现动态性。幼儿园老师一般通过添加、组合和回归的方式实现游戏材料的动态性特点。
12.教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介入幼儿游戏?( )(B)
A. 幼儿进入游戏角色
B. 有小朋友争着要担当某一角色
C. 幼儿出现偏离游戏预设角色的想象
D. 游戏即将结束时
解析: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要注意介入游戏的时机,只有当游戏秩序受到破坏,幼儿对游戏角色不明,幼儿想要放弃游戏等情况时,教师才可以介入。B选项中幼儿的争执就是对游戏秩序的破坏,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发展了想象力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保护,即使这种想象力与游 戏预定角色目标有所差别。
简答题
13.游戏是儿童自发的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具有哪些特点?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是自发的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只要儿童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就会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实现某些方面的发展目标。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儿童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高,因而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儿童自己也不知道他在进行学习。
(3)学习的动力来自儿童内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这样做。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儿童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解析:
14.游戏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哪些需要?
(1)游戏满足了幼儿身体发展的需要。
(2)游戏满足了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3)游戏满足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4)游戏满足了幼儿情感发展的需要。
(5)游戏满足了幼儿创造力发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58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