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招聘(经济、金融)模拟试卷49
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贷款对象是( )(D)
A. 小学生
B. 初中生
C. 高中生
D.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
解析: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2.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是( )。(A)
A. 周小川
B. 尚福林
C. 陈四清
D. 都不是
解析:
3.下列选项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开始建立的是( )。(D)
A. 四大国有银行成立
B. 华北银行成立
C. 北海银行成立
D.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
解析:
4.一般说来,引起通货膨胀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D)
A. 货币贬值
B. 纸币流通
C. 物价上涨
D. 货币供应过多
解析:引起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流通量。
5.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很多,但一般说来,最主要的是( )。(D)
A. 资本金
B. 中央银行借款
C. 发行金融债券
D. 存款负债
解析:存款类业务构成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6.农村信用社经营存款业务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 )。(C)
A. 存款合理竞争原则
B. 存款挂钩原则
C. 按时清偿原则
D. 存款成本最低原则
解析:
7.假定某银行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在今日高达20%,在年通货膨胀率为12%的情况下,银行实际放款利率为( )。(C)
A. 12.32%
B. 11.46%
C. 7.14%
D. 都不对
解析:实际利率=
8.假如你到银行办理五年期定期存款,实际上你在存款期满得到的利息是( )。(A)
A. 按单利计算的
B. 按复利计算的
C. 第一年是单利,后续年度利滚利
D. 都不正确
解析:除活期存款在每季度结息日时将利息计入本金作为下季度的本金计算复利外,其他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利。
9.资本流动在开放国家极为普遍,假定中国资本流到美国,则可能的情形是( )。(C)
A. 美国对中国的负债减少
B. 中国对美国的负债增加
C. 美国在中国的资产减少
D. 都不正确
解析:资本流出是指资本从国内流到国外,它意味着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增加),或者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减少(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
10.下列选择中对货币流通速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
A. 商品流通速度
B. 生产结构和产销衔接程度
C. 信用经济发展程度
D. 人口数量
解析: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决定因素是商品的流通速度。
1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
A.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B.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 土地的优劣差别
D.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解析: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12.提出“资本供给和资本需求的均衡决定了利率水平,利息是人们等待的报酬”观点的是( )。(A)
A. 马歇尔
B. 庞巴维克
C. 哈耶克
D. 维克塞尔
解析:马歇尔认为利率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为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抑制现在的消费、等待未来的报酬,则为资本供给的决定因素。这两种决定力量的均衡就决定了利率水平,利息就是人们等待的报酬。
1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A. 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兴衰
解析:赵元任创作于1922年的《卖布谣》反映了洋货充斥市场造成农村手工业者经济破产的历史事件。
14.地方政府热衷充当经济活动主角,这其实是一种单纯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发展观。“只有政府从市场参与者角色中退出,才能发挥其作用”。这说明( )。(A)
A. 政府要把资源配置主导权交给市场
B. 政府改革的最大瓶颈在于“顶层设计”
C. 应该削弱政府的管理权力
D.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解析:政府只有做好宏观调控,把资源配置主导权交给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过于片面。故本题答案选A。
多项选择题
15.如果有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变动,那么,该要素合理投入量应处于( )。(A,C)
A. 生产要素投入的第二区域
B.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递增的阶段
C.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递减并且大于零的阶段
D. 平均产量递增,而边际产量递减的阶段
解析: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在此阶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16.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 )。(B,C)
A. 梯度发展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D. 外贸依存理论
解析:当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1)绝对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17.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需求成正比的因素有( )。(A,B)
A. 恒久性收入
B. 人力财富比例
C. 债券的收益率
D. 存款利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474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