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1
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D)
A. 孔子
B. 墨子
C. 荀子
D. 孟子
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B)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社会活动
解析:“孟母三迁”是为了寻找良好的环境,以便对孟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D)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不均衡性
D. 顺序性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若人为打破这个顺序,就会适得其反。
4.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这一概念由( )首先提出。(B)
A. 皮亚杰
B. 洛伦兹
C. 桑代克
D. 班杜拉
解析:关键期一词是由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在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
5.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感觉和动作的分化的阶段是( )。(A)
A. 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6.在板书生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D)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后像
C. 感觉补偿
D. 感觉对比
解析: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不同颜色粉笔写出来的字,可以引发学生的感觉同时对比,那些彩色粉笔字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7.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突然从外面飞进来一只蝴蝶,大家都把视线转向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 )。(B)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随意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题干中的注意类型属于无意注意。
8.焦裕禄同志生前常在夜晚睡觉前,把一天经历过的事情想一遍,人物的音容笑貌、事物的具体形象历历在目,他称为“过电影”。这是( )。(B)
A. 想象
B. 记忆表象
C. 保持
D. 再认
解析: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
9.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 )提出的。(C)
A. 皮亚杰
B. 布鲁纳
C. 维果斯基
D. 埃里克森
解析: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D)
A. 感觉、知觉和记忆
B. 知、情、意过程
C. 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 能力、气质和性格
解析:个性心理特征是由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中那些动态的变化的特点发展而来的,在某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最能代表其个性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
11.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 )阶段。(B)
A. 生理自我
B. 社会自我
C. 心理自我
D. 虚拟自我
解析:儿童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12.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A. 准备律
B. 练习律
C. 动机律
D. 效果律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13.(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C)
A. 苛勒
B. 桑代克
C. 布鲁纳
D. 斯金纳
解析: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14.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方法是( )。(B)
A. 学习动机
B. 学习策略
C. 学习理念
D. 学习目标
解析: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即学习策略。
15.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C)
A. 精细加工策略
B. 资源管理策略
C. 组织策略
D. 复述策略
解析: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小学教师指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属于组织策略。
16.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 )。(A)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25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