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2
单项选择题
1.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C)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C)
A.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 后天的教育完全决定人的发展
C. 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是由于后天缺乏良好生活条件和教育培养。题干表明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D)
A. 差异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
A.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
A. 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主要特征是单向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同时以自我为中心。
6.红、橙、黄三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三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 )。(C)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联觉
D. 错觉
解析: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B)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兴趣
D. 知觉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然加重语气或者提高声调属于给学生直接刺激,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8.“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C)
A. 广阔性
B. 独立性
C. 灵活性
D. 逻辑性
解析:“随机应变”反映的是思维的灵活性。
9.下列关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
A. 发展要先于教学,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B. 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C.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更好地促进发展
D. 教学应同时考虑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10.( )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
A. 能力
B. 态度
C. 道德
D. 情绪
解析: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1.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A)
A. 社会自我
B. 生理自我
C. 心理自我
D. 精神自我
解析: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2.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B)
A. 内化
B. 泛化
C. 焦虑
D. 移情
解析: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害怕正是刺激泛化的体现。
13.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D)
A. 获得
B. 转化
C. 同化
D. 评价
解析:布鲁纳将学习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中评价是第三个阶段。
14.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C)
A. 精细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正是运用了复述策略。
15.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
A. 设置学习目标
B. 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 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 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解析: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定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算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6.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主要原因是( )。(C)
A. 道德情感不深
B. 道德意志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563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