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模拟试卷23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B)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社会教育
D. 自我教育
解析: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B)
A. 永恒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相对独立性
解析: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我国目前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的历史性。
3.隋唐以后,使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制度化的是( )。(D)
A. 察举制
B. 举孝廉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解析: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
4.终身教育是( )。(D)
A. 古代教育的特点
B. 中世纪教育的特点
C. 近代教育的特点
D. 现代教育的特点
解析: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一是教育的终身化;二是教育的全民化;三是教育的民主化;四是教育的多元化;五是教育科技的现代化。
5.我国明朝末期的东林书院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 )。(A)
A. 政治功能
B. 人口功能
C. 经济功能
D. 文化功能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6.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
A. 《学记》
B. 《论语》
C. 《礼记》
D. 《中庸》
解析:《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主张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主张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8.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A)
A. 柏拉图
B. 拉伯雷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将此定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9.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C)
A. 裴斯泰洛奇
B. 洛克
C. 卢梭
D. 杜威
解析: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应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杜威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教育即生活”。
10.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D)
A.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B.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 洛克和《教育漫话》
D. 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解析:美国的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该学派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在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
A. 杨贤江
B. 蔡元培
C. 李大钊
D. 王道俊
解析: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C)
A. 文化传统的制约
B.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约
C. 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 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解析: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要相应调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 )。
①优先发展;②育人为本;
③改革创新;④促进公平;
⑤提高质量;⑥均衡发展。(C)
A. ①②③⑤⑥
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⑥
解析: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4.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C)
A. 加强德育
B. 发展智力
C.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 创造性人格
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5.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的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B)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解析: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三人主持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癸卯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46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