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3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3

本单篇文档共8408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章节练习 6225人下载
价格: 1.10 原价:¥8.80
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3

单项选择题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D)

A. 环境决定论

B. 教育万能论

C. 二因素论

D. 遗传决定论

解析: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了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当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因此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是先天遗传的自然发展和自然暴露的过程,与外界环境和外界教育没有关系,外界环境和外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起的作用至多也只是延缓和促进素质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其本质。题干过分夸大了遗传的影响,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 遗传

B. 环境

C. 个性差异

D. 个人努力

解析: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环境因素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因此,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3.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B)

A. 循序渐进

B. 有针对性

C. 因材施教

D. 抓关键期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区别对待学生,绝不可“一刀切”,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盲人的听觉、触觉非常灵敏,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B)

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差异性

D. 阶段性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为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

5.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D)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形式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前运算阶段

解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

6.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C)

A. 理解性

B. 整体性

C. 选择性

D. 恒常性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人并不能感受所有的刺激,而是仅仅能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部分刺激。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正是知觉的选择性的表现。

7.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B)

A. 注意分散

B. 注意起伏

C. 注意分配

D. 注意转移

解析:人的注意周期性的变化,称作注意起伏。这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也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

8.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 )。(C)

A.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常规思维

D. 创造性思维

解析:常规思维又叫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9.( )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且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行动的目的。(C)

A. 意志过程

B. 行动

C. 意志行动

D. 执行力

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10.艺术表演能力、绘画能力属于( )。(D)

A. 再造能力

B. 创造能力

C. 一般能力

D. 特殊能力

解析:特殊能力又称为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绘画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11.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是( )。(B)

A. 自我认知

B. 社会性认知

C. 社会性交往

D. 认知方式

解析: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12.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D)

A. 人本主义者

B. 认知主义者

C. 建构主义者

D. 行为主义者

解析: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斯金纳,他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13.在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C)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语言

解析: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表象在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4.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 )的记忆策略。(B)

A. 感知性

B. 理解性

C. 计划性

D. 调节性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若一个新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越多,回忆就越容易,因此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15.当你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没有理解某个术语,这一过程属于( )。(B)

A. 元认知计划

B. 元认知监视

C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40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3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