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模拟试卷16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模拟试卷16

本单篇文档共7409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职业资格类教师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章节练习 4506人下载
价格: 0.80 原价:¥9.00
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模拟试卷16

单项选择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工作。(B)

A. 唯一

B. 核心

C. 必要

D. 辅助

解析:教学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试图以心理学“统觉”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是( )。(B)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凯洛夫

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 )。(A)

A. 引起学习动机

B. 揭示教学目标

C. 适时给予反馈

D. 评定学习结果

解析: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通过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 )。(A)

A. 实物直观

B. 模象直观

C. 言语直观

D. 知识直观

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5.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B)

A. 直观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启发诱导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陶行知的比喻体现的正是因材施教原则。

6.最能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法是( )。(B)

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问卷法

D. 讨论法

解析: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 )。(C)

A. 陶冶法

B. 讨论法

C. 练习法

D. 讲授法

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并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形成技能与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教学策略的特征的是( )。(B)

A. 综合性

B. 稳定性

C. 指向性

D. 层次性

解析:教学策略的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指向性和层次性。

9.课外辅导是上课的( )。(D)

A. 前提

B. 核心

C. 延续

D. 必要补充

解析: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10.适合学校大规模、快速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法是( )。(C)

A. 实验法

B. 测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法

解析: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有利于大规模、快速搜集资料。

1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 )。(C)

A. 创造性问题

B. 认知性问题

C. 有结构问题

D. 无结构问题

解析: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很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这就是有结构问题。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12.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是处于问题解决阶段的( )。(B)

A. 提出问题

B. 明确问题

C. 提出假设

D. 检验假设

解析:明确问题就是找出问题主要矛盾的过程。

13.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B)

A. 负向迁移

B. 原型启发

C. 思维定势

D. 功能固着

解析:原型启发是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14.在一些农村教学点,教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

A. 复式教学

B. 道尔顿制

C. 分组教学

D. 个别教学

解析:题干所述为复式教学。

15.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C)

A. 认识内驱力

B. 附属内驱力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交往内驱力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16.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这种需要属于( )。(C)

A. 生理需要

B. B.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析: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位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之后,处于重要地位。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等。小学生喜欢亲近老师,渴望得到夸奖,是希望得到爱的表现,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

17.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C)

A. 内在强化

B. 负强化

C. 替代强化

D. 无意强化

解析:替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740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模拟试卷16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