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78
单项选择题
1.各层次的教育目的中,既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级别而变化的是( )。(C)
A. 教育目的
B. 课程目标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解析: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2.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论。(B)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隐性课程
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的,由一系列活动组成,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3.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这说明教育具有文化( )。(D)
A. 传递功能
B. 创造功能
C. 更新功能
D. 传播功能
解析:向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题干所述表明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4.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 )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B)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蓬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5.学校中曾被记过的学生因表现好而被撤销了记过,这种做法是( )。(C)
A. 正惩罚
B. 负惩罚
C. 负强化
D. 正强化
解析: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学说,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指对学习者消除某种厌恶性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正惩罚是指对学习者施加某种厌恶性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负惩罚是指消除某种刺激之后,学习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题干中学生因为表现好而被撤销了记过,这种做法就是一种负强化。故本题选C。
6.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属于( )。(C)
A. 直线式
B. 螺旋式
C. 纵向组织
D. 横向组织
解析:题干所述是纵向组织的定义;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强调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7.在目标评价的步骤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 )。(A)
A. 确定目标
B. 设计情境呈现方式
C. 确定计分单位
D. 设计获取样本的手段
解析:在目标评价的七个步骤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
8.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C)
A. 严重惧怕
B. 原因不明的惧怕
C. 非理性惧怕
D. 持久性的惧怕
解析: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故本题选C。
9.“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的是知觉的( )。(C)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解析:“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的是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当前事物时会以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故本题选C。
10.小王老师是一位新老师,为了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他在上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与反馈的形式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种评价属于( )。(D)
A. 安置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1.敏敏每次做完题总是会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她自己也知道没必要,但却没办法控制自己。这说明敏敏可能患有( )。(C)
A. 抑郁症
B. 恐惧症
C. 强迫症
D. 焦虑症
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题干描述属于强迫行为。
12.凯凯因与同学打架,被老师列为“坏学生”,名字被粘贴在教室板报的“坏学生”名单上,并被要求当众承认错误。此后,凯凯不愿去上学。该教师违背了哪项德育原则?( )(C)
A. 导向性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 教育一致和连贯性原则
解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题干中老师直接给凯凯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没有做到尊重学生。故本题选C。
13.根据不同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在教材中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体现了( )。(D)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同性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69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