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82
单项选择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B)
A. 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 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 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 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人的学习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这种识记表现的是( )。(D)
A. 有意识记
B. 整体识记
C. 过度学习
D. 多种感官参与
解析:本题考查对复述策略中的多种感官参与的理解。
3.( )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B)
A. 榜样示范法
B. 说服教育法
C. 情感陶冶法
D. 锻炼法
解析: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它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4.从影响形式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 )。(A)
A. 间接性
B. 直接性
C. 公开性
D. 开放性
解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观念形态来实现的,这种作用主要存在于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因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间接性。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5.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D)
A. 发现问题阶段
B. 理解问题阶段
C. 提出假设阶段
D. 检验假设阶段
解析: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问题解决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题干中小岩先对灯灭的原因进行推测,然后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推测(他检查闸盒里的保险丝),这属于检验假设阶段。因此本题选D。
6.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在( )。(B)
A. 幼儿期
B. 青少年期
C. 成年期
D. 老年期
解析:青少年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心理断乳期”。
7.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B)
A. 泛爱
B. 泛智
C. 泛美
D. 泛德
解析: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教育重视( )。(D)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解析:
9.下列教育家中,( )最早提出“课程”一词。(B)
A. 赫尔巴特
B. 斯宾塞
C. 杜威
D. 洛克
解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故本题选B。
10.一个人离我们越远,其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越小,可是我们认为她的身高没变,这符合知觉的( )。(A)
A. 大小恒常性
B. 形状恒常性
C. 颜色恒常性
D. 结构恒常性
解析: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即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其中,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完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也不随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其知觉映像仍按实际大小知觉的特征。题干所述符合大小恒常性的特征,故答案选A。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C)
A. 能否充分考虑教学情境
B. 能否更多地考虑课堂的管理
C. 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 能否关注自身的生存适应性
解析: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中的第三阶段,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12.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 )。(A)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3.“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了人类的哪种社会性情感?( )(C)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愉悦感
解析:题干是说,桂林的山水风光是天下最好的、最美丽的。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景物产生的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作为情感的一种形式,是由客观情景引起的,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景物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
14.教师的哪一种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 )(B)
A. 专制型
B. 民主型
C. 放任型
D. 综合型
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故本题选B。
15.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D)
A. 循序渐进
B.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90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