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急救护理学)模拟试卷9
单项选择题
1.院前急救理想的反应时间是 ( )(B)
A. 1~3分钟
B. 4~5分钟
C. 5~10分钟
D. 30分钟
解析:反应时间的长短是判断院前急救服务功能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理想的是4~5分钟。
2.发热待查中占首位的病因是 ( )(D)
A.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B.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C.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D. 感染性疾病
解析: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包括: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非感染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
3.对成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按压深度应为 ( )(A)
A. 4~5 cm
B. 2~3 cm
C. 3~4 cm
D. 6 cm
解析:为保证按压的有效,应用力、快速地压,频率100次/分,深度4~5厘米。
4.高级生命支持过程中,复苏药物的给药途径首选 ( )(A)
A. 外周静脉
B. 骨髓腔途径
C. 气管导管途径
D. 中心静脉途径
解析:外周静脉给药途径为心肺复苏的首选给药途径,因其不会干扰CPR的进行。该途径给药后,应推注20 ml的生理盐水,然后抬高肢体10~20秒,以促使药物进入中心循环。
5.检伤分类时,下列患者不属于红区的是 ( )(A)
A. 肢体残缺的伤员
B. 每分钟呼吸少于10次的伤员
C. 任何循环不足的伤员
D. 对简单问题不能回答的伤员
解析:检伤分类时,红色标志是指伤员有非常严重的创伤,但及时治疗即有生存机会。BCD反映患者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有严重障碍,属于第一优先。肢体残缺属干第二优先。
6.以下不符合后送指征的是 ( )(C)
A. 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
B. 手术后伤情已稳定
C. 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
D. 骨折已固定确实
解析: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应暂缓后送。
7.休克导致肝功能衰竭的机制是 ( )(B)
A. 肝细胞受损→肝脏缺血缺氧→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肝小叶坏死→肝衰竭
B. 肝脏缺血缺氧→肝细胞受损→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肝小叶坏死→肝衰竭
C. 肝细胞受损→肝脏缺血缺氧→肝小叶坏死→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肝衰竭
D. 肝细胞受损→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肝脏缺血缺氧→肝小叶坏死→肝衰竭
解析:肝脏缺血缺氧,肝细胞受损,肝脏解毒能力和代谢能力下降;肝小叶内微血栓形成,肝小叶坏死,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8.以下提示外周循环已有改善的临床表现为 ( )(C)
A. 四肢温暖
B. 皮肤干燥
C. 轻压指甲或口唇时由苍白迅速转为红润
D. 轻压指甲或口唇时由苍白缓慢转为红润
解析:指甲或口唇被轻压时颜色由苍白缓慢转为红润提示末梢循环不良,休克依然存在。
9.休克时最易受损害的器官是 ( )(D)
A. 脑
B. 肝
C. 心
D. 肺
解析:休克时肺属于最容易受损害的器官,休克伴有呼吸衰竭、ARDS者死亡率特别高。
10.低渗性脱水最严重的后果是 ( )(C)
A. 呼吸衰竭
B. 代谢性酸中毒
C. 低血容量性休克
D. 脑功能障碍
解析:细胞外液钠浓度降低,呈低渗状态后,机体首要的反应是排水保钠,如果失盐过多或继续失盐,容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11.一位体重60 kgⅡ度烧伤且烧伤面积为30%的病人,第一个24小时内补液量应为 ( )(D)
A. 1 800 ml
B. 900 ml
C. 2 000 ml
D. 4 700 ml
解析:根据补液量的计算公式:[60×30×1.5(额外丢失)]+2 000(基础需水量)=4 700(ml),其中晶体液1 800 mI,胶体液900 ml和葡萄糖液2 000 ml。
12.不属于毒物吸收途径的是 ( )(B)
A. 皮肤
B. 肝脏
C. 小肠
D. 胃
解析:毒物主要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3条途径被吸收,胃和小肠是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肝脏为毒物代谢的器官。
13.以下关于呼吸衰竭患者的氧疗措施不正确的是 ( )(D)
A. Ⅰ型呼吸衰竭应按需给氧,一般为35%~50%
B. Ⅱ型呼吸衰竭应采用控制性给氧,1~3 L/min,浓度以25%~33%为宜
C. 在呼吸心搏骤停时均应及时给予60%以上的高浓度氧或纯氧吸入
D. 吸纯氧可以没有时间限制
解析:吸纯氧一般不要超过6小时,吸>60%氧不超过24小时。
14.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B)
A. 大出血
B. 动脉粥样硬化
C. 脑血栓形成
D. 脑栓塞
解析: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和颅内大血管动脉的粥样斑块脱落,引起颅内供血动脉闭塞,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的原因。
15.成人气道异物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 ( )(C)
A. 酗酒
B. 吃花生
C. 进餐时,吃肉堵塞
D. 假牙脱落
解析:成人气道梗阻常发生于进餐时,肉是最常见的梗阻物。
多项选择题
16.使用德一法院前急救模式的国家有 ( )(A,B,D)
A. 德国
B. 法国
C. 加拿大
D. 意大利
E. 澳大利亚
解析:德一法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医院带到病人身边”。随车到达现场的是医师,救援医师对伤病员实施紧急治疗,反应快捷、救治及时,并在现场实施深入救治。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瑞士等。
17.双侧瞳孔散大多见于 ( )(A,B,C,E)
A. 濒死状态
B. 严重尿毒症
C. 子痫
D. 吗啡中毒
E. 癫痫
解析:双侧瞳孔散大见于濒死状态、严重尿毒症、子痫、癫痫发作以及阿托品类药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毒等。吗啡类、有机磷类药物中毒见于双侧瞳孔缩小。
18.以下哪些表现提示咯血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 ( )(A,B,C,D,E)
A. 咯血突然中止,精神紧张
B. 烦躁不安,急速坐起
C. 咽部作响,牙关紧闭
D. 喷射性大咯血突然中断,呼吸困难
E. 呼吸骤停,面色青紫
解析:咯血窒息的表现包括:咯血突然中止,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急速坐起;咽部作响,牙关紧闭;喷射性大咯血突然中断,呼吸困难;呼吸骤停,面色青紫。
19.下列关于ICU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D,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815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