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24
单项选择题
1.甲犯抢劫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刑罚执行2年后又发现他在判决前还犯有盗窃罪,应判10年有期徒刑,则甲必须执行的最高刑期为______。(2)
A. 18年
B. 20年
C. 23年
D. 25年
解析:参见《刑法》第69条。
2.赵某在火车上偷得某军人的一个手提包,内装人民币5000元及手枪一支弹药5发,均藏于身上,数月以后,赵某被捕。赵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8)
A. 盗窃罪
B. 盗窃枪支弹药罪
C. 盗窃罪和盗窃枪支弹药罪
D. 盗窃罪和私藏枪支弹药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264、128条。
3.王甲强迫本村一个13岁女学生向蒋卖淫,蒋某不知该女为幼女便与之发生了性关系,事后给该女20元钱。对王甲应以______论处。(2)
A. 奸淫幼女罪共犯
B. 强迫他人卖淫罪
C. 奸淫幼女罪的间接实行犯
D. 强奸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358条。
4.某手扶拖拉机厂电工张某,自恃技术熟练,在检修电路时,不按规定操作,造成电路着火,使部分设备烧毁,损失4万多元。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4)
A. 失火罪
B. 破坏集体生产罪
C. 重大责任事故罪
D. 玩忽职守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134条。
5.曹备见自己的女友遭两个流氓调戏,前去制止,反遭攻击。此时,便衣警察张某赶到,未及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曹备以制止殴斗。曹备视张某为流氓的同伙,随即拔刀将张某刺成重伤。曹备的行为属于______。(8)
A. 故意伤害
B. 过失伤害
C. 正当防卫
D. 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解析:假想防卫是基于认识错误的防卫行为,应属意外事件,主观无过错,应免于刑罚。
6.下列哪种情形应当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2)
A. 在人民法院受理了齐某自诉汤某伤害案件以后,汤某离家杳无音信
B. 郝某因出国而未在法定追诉期限内对钟某侮辱案提出控告
C. 薛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声称自己被抢劫,因薛某表述不清,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未立案
D. 秦某得知与其共同诈骗的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逃离居住地藏匿
解析:参见《刑法》第88条。
7.某国有厂推销员甲某,推销本厂沙发靠垫,价格在10至15元之间浮动。在与一百货商场协商价格时,以15元价钱卖给该商场10000个沙发靠垫。然后要求买方在写收条时,一律将单价写成每个10元,并将多余款占为已有。甲某的行为构成______。(2)
A. 受贿罪
B. 贪污罪
C. 挪用公款罪
D. 非法所得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382条。
8.甲某蓄谋杀害乙某。有一天,甲某看见乙某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乙某熬药给牛治病,牛吃药后中毒而死,甲某的行为属于______。(2)
A. 犯罪既遂负刑事责任
B. 犯罪未遂负刑事责任
C. 犯罪预备负刑事责任
D. 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解析:参见《刑法》第23条。
9.某村村长李某见其妻与邻居王某(女)扭打在一起,遂将王某拖回王的娘家(与王某同村),王某骂李某是流氓。一周后,王某与其弟弟一块到派出所控告李某利用职权强奸她,后经公安机关调查,王某与其弟弟的控告纯属虚构。王某与其弟弟的行为构成______。(1)
A. 诬告陷害罪
B. 诽谤罪
C. 报复陷害罪
D. 伪证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243条。
10.甲因对村长乙及有些村民不满,在2002年5月1日至2002年5月4日间,共放火四次,烧毁房屋5座。甲的行为构成______。(2)
A. 继续犯
B. 连续犯
C. 惯犯
D. 结合犯
解析: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意,连续实施数个行为,故为连续犯。
11.某县民政干部朱某,将负责发放的1万元救灾款挪作私用,进行营利活动,期限达两个月。其行为构成______。(2)
A. 挪用特定款物罪
B. 挪用公款罪
C. 贪污罪
D. 违反财经纪律,不构成犯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384条。
12.王某从毒品贩子手中购得海洛因500克,转手出售时被抓获,经鉴定王某贩卖的海洛因纯系假货。王某的行为应以何种罪名定罪?______(2)
A. 走私毒品罪
B. 贩卖毒品罪
C. 诈骗罪
D. 不构成犯罪
解析:参见《刑法》第347条。
13.复员兵甲男在火车站候车,遇乙女后,两人热情攀谈。乙女称自己也在候车并建议出去走走,又称自己最喜欢当兵的。至公园僻静处,两人即拥抱、接吻随后发生了两性关系。经查,乙女家就住本地,是个精神病患者。甲某不知此情。甲的行为______。(1)
A. 不构成犯罪
B. 构成强奸罪
C. 构成犯罪但应从轻处罚
D. 构成奸淫罪
解析:缺乏主观要件。
14.甲、乙、丙3人预谋抢劫某商场。他们一起商议了抢劫计划,并准备了火药、枪、匕首等抢劫作案用的工具。某日,他们3人来到商场,按照预定计划,由甲、乙二人进入商场抢劫货款,丙驾车在商场门口等候接应。甲、乙进入商场后,发现一收款员正在点数货款,即乘该收款员不备,各人抓一打货款,逃出商场。丙见甲、乙二人上车后,即驾车逃走。后三人均被抓获归案。甲、乙、丙的行为构成______。(1)
A. 抢夺罪
B. 抢劫罪(预备)和抢夺罪(既遂),应实行数罪并罚
C. 抢劫罪
D. 抢劫罪(既遂)和抢夺罪(既遂)
解析:甲、乙、丙未当场使用暴力或胁迫方法,参见《刑法》第267条。
15.甲与乙有仇,意图杀乙。某日,甲携带杀人凶器,前往乙住处,准备杀乙。途中,甲忽然肚子疼痛难忍,只得返回,躺下休息。第二天,因邻居告发,甲被抓获归案。问: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中止,还是犯罪预备或不构成犯罪?(4)
A. 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理由是:甲有杀人的意图,且开始实施杀人的行为,只是由于其肚子疼痛难忍,才使其杀人行为被迫停止,这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能既遂,故甲的行为是犯罪未遂
B. 甲的行为是犯罪中止。理由是:甲准备杀人,但在去杀人途中因肚子疼而自动返回,他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停止犯罪的,并不是被迫停止,因此,其犯罪属于犯罪中止
C. 甲的行为是犯罪预备。理由是:甲有杀人的故意,且开始了杀人的准备行为。甲前往杀乙,这还是处于杀人行为的预备阶段,尚未达到着手实施的阶段;甲停止犯罪是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自动停止的。故甲的行为只能是犯罪预备
D. 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甲只是在主观上要去杀乙,而客观上并没有杀乙的行为
解析:《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甲前往杀乙,还是处于杀人行为的预备阶段,尚未达到着手实行阶段。
16.曹某1993年8月,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1995年8月释放,2000年6月,因酒后开车,轧死一路人,对此案应如何认识?(4)
A. 曹某的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33632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