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试卷一 >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9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9

本单篇文档共26174字,内容预览35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司法类法律职业资格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试卷一 章节练习 3910人下载
价格: 1.20 原价:¥8.00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9

多项选择题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哪?(A,B)

A. 罪刑法定原则不允许对刑法进行类推解释,但是允许进行扩大解释

B. 如果旧法认为是犯罪,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虽然认为是犯罪,但新法比旧法判得更轻,此时允许使用事后法审理旧案,这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C.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定罪量刑必须以行为时的法律为准,绝不能以审判时的法律为准

D. 对于实践中组织男性卖淫的行为无法可依,有人建议将组织卖淫罪扩大为组织男性卖淫,因为组织男性卖淫与组织女性卖淫具有同样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类推解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解析:罪刑法定原则一般有以下几个要求: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允许扩张解释。D项只是一种扩大解释,不是类推解释,没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C项过于绝对,故C、D项错误,A、B项当选。

2.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B,C)

A. 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

B. 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的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C.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出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论处,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D. 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

解析:期待可能性,是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即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适法行为,就不能对其进行法的非难,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故A项正确。只能在考虑行为人的能力的前提下,判断能够期待行为当时的行为人通过发挥其能力而不实施违法行为。即这种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不能以“因为这个行为人没办法”为由而排除责任,故B、C项正确,D项错误。

3.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有法律义务、职业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和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B. 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 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 行为人的身体动作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相对于刑法的命令性规范、禁止性规范而言的,因此,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驾车逃逸的,仍然是不履行救助义务,是消极的行为

解析: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不作为成立的条件之一是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的作为义务。这种义务必须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道德上的义务,义务的内容是要求实施特定的积极行为。我国刑法中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主要有四种: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因此A项正确。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正的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的通常采用作为形式的犯罪。两者的区别标准不在于身体动作是运动还是静止,而在于对于刑法不同规范的违反。纯正不作为犯违反的是刑法的命令性规范,不纯正不作为犯违反的是刑法的禁止性规范。所以选项B、C说法是正确的。选项D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驾车逃逸的,虽然有身体的运动,但仍然是不履行救助义务的行为,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B、C、D项。

4.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A,C,D)

A. 甲为杀害李某而朝其射击,却击中了其身边的肖某,致肖某受伤,则甲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B. 乙(已成年)盗窃其外祖母的钱财,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则乙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不能免除其刑事责任

C. 丙杀李某并碎尸,用塑料袋包装。对罗某谎称是鸦片,以1000元的价格托罗某运至火车站寄存柜中存放。罗某构成窝藏毒品罪

D. 丁欲将王某扔进水池淹死,然而水池中的水很浅,王某实际上是跌落水池摔死的,则丁并不存在认识错误

解析:A选项属于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错,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对象认识错误则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做乙对象加以侵害,所以A项不属于对象认识错误。B选项中乙误认为行为无罪但其实有罪,属于法律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被刑法所禁止(违反刑法)发生了误解。一般认为不知法律不是辩解的理由,原则上不排除承担故意罪责,所以不影响以盗窃罪对乙追究刑事责任,故B项是正确的。D选项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于因果关系的进程有认识错误,如果行为人有某种犯罪故意,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因认识错误而未得逞的,该认识错误不妨碍该故意犯罪的成立。所以D项错误。C选项中罗某对自己的行为对象有错误认识,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对其不能按照窝藏毒品罪定罪。所以C项是错误的。因此应当选A、C、D三项。

5.甲、乙两公安民警奉命抓捕持枪通缉犯丙,被授权必要时可开枪击毙丙。甲、乙在路边设卡盘查过往车辆时,醉酒的丁驾驶轿车强行冲过,甲以为是丙而朝车开枪射击,击中丁致丁死亡。关于本案哪些说法正确?(A,B,C,D)

A. 甲开枪是故意的,但据此不能说明甲当然具有杀人的犯罪故意

B. 甲不具有杀人的犯罪故意,是因为甲没有“非法地”剥夺他人生命的意思

C. 甲开枪有合法剥夺丙生命的故意,但这不是犯罪故意

D. 甲误将丁认作丙而击毙,不能排除具有犯罪过失

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故意价值内容的分析。甲具有故意杀人罪“事实性认识”,即故意开枪剥夺他人生命;但缺乏故意杀人罪“价值性认识”,即不是有意“非法地”剥夺他人生命。所以甲没有犯罪故意,所以A、B、C三项正确。甲虽不具有故意杀害丁的故意,但并不因此排除其过失的存在,故D项正确。

6.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选项?(B,D)

A. 张某下班回家后,发觉自己停放在楼前的自行车被盗,遂在家属院内仔细搜寻。走至家属院门口时,发现一个人正推着自己那辆自行车意欲走出家属院的大门。张某遂跑上前去对准该人腿后猛踢一脚,致对方摔倒在地而受轻伤。张某的行为系自救行为

B. 李某下班回家后,发觉自己停放在楼前的自行车被盗,遂在家属院内仔细搜寻。走至家属院门口时,发现一人正推着自己那辆自行车意欲走出家属院的大门。李某遂跑上前去对准该人腿后猛踢一脚,致对方摔倒在地而受轻伤,李某的行为系正当防卫

C. 王某丢失心爱的自行车后立即报案,但公安机关始终没有查获偷车之人。王某内心十分恼火,遂备木棍一根,终日在赃车市场搜寻。某日,终于发现有两人鬼鬼祟祟地正在卖自己丢失的那辆自行车,眼看双方就要成交。王某立即上前对卖车之人大喝一句:“这车是你的吗?!”对方一看架势不好,撒腿就跑。王某抢上前去对准其中一人的头部狠狠打去,致其颅脑损伤而死。事后查明,确实是死者与其同伙合伙作案将王某的自行车盗走。王某的行为系自救行为,对对方的死亡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D. 胡某丢失心爱的自行车后立即报案,但公安机关始终没有查获偷车之人。胡某内心十分恼火,遂备木棍一根,终日在赃车市场搜寻。某日,终于发现有两人鬼鬼祟祟地正在卖自己丢失的那辆自行车,眼看就要成交。胡某立即上前对卖车之人大喝一句:“这车是你的吗?!”对方一看架势不好,撒腿就跑。胡某抢上前去对准其中一人的头部狠狠打去,致其颅脑损伤而死。事后查明,确实是死者与其同伙合伙作案将胡某的自行车盗走。胡某的行为系自救行为,对对方的死亡结果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析:自救行为,是指法益受到侵害的人,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其法益的情况下,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2617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练习试卷9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