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练习试卷2
单项选择题
1.甲用1万元买来妇女乙,请村民们喝喜酒与乙成亲后,便在村民的簇拥下与乙女人洞房。乙女不从,甲以为自己已经是乙女的丈夫,丈夫和妻子发生性关系不犯法,所以尽管乙女不愿意,甲仍强行与乙女发生性关系。以下说法哪些是正确的?(B,C)
A. 甲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
B. 甲构成强奸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数罪并罚
C. 假如警察前来解救乙女,村委会主任丙召集、带领众村民阻碍解救工作情节严重,构成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罪
D. 假如村民丁参与阻碍解救,朝前来解救的警察扔石头,致使多名警察被砸得头破血流,经鉴定为轻微伤,对丁应当以丙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共犯论处
解析:
2.甲为盗窃财物而在某饭店餐厅窃取乙的手提包,拿回住处打开发现内有现钞10万元,手枪三支,关于此案正确说法是:(A,B,C,D)
A. 甲仅在盗窃罪限度内承担罪责,因为成立盗窃枪支罪,必须具有盗窃枪支罪的故意,甲没有盗窃枪支罪的故意,所以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B. 假如甲使用该枪杀害仇人乙时,误把丙当成乙枪杀造成丙死亡,因为并未超出其杀人故意的范围,所以对定罪处罚不发生实质影响
C. 假如甲携带该手枪乘火车,甲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和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应当将此二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
D. 假如甲窃取乙的手提包后拿回住处打开发现内仅有手枪二支,甲仍然仪成立盗窃罪,如甲将该三支手枪卖给他人得款4000元,甲还成立非法买卖枪支罪,但通常只需择一重罪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故意和认识错误的理解。
3.下列各条之罪哪些是“目的犯”?(A,C)
A. 第363条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
B. 第364条传播淫秽的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者其他淫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处……
C. 第264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
D. 第324条第3款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解析:A该条明文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即以该目的为主观要件,是“目的犯”。B是“故意犯”,该条并未明文规定特定目的为主观要件,只需具有传播淫秽物品故意就具备该罪之主观要件,属于故意犯。对比第363条和第364条,不难看出目的犯和故意犯的差别。D是“过失犯”。
4.关于犯罪目的正确说法是:(A,B,C,D)
A. 犯罪目的一般是犯罪直接故意的基本内容
B. 当刑法把某种特定目的作为构成该罪的特有主观要件时,是“目的犯”
C. 对于目的犯而言,其主观要件的内容包含:①对行为的故意;②特定目的
D. 目的犯有法定的目的犯和非法定的目的犯两种
解析:
5.甲因为有婚外恋而萌生毒杀妻子乙的念头,在乙的午餐中投放了剧毒药物。在妻子与儿子丙共进午餐时,乙丙双双中毒死亡。关于本案正确说法是:(A,B,C,D,E,F,G)
A. 甲因情而杀乙,是犯罪动机
B. 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具有直接故意,其直接故意的内容中当然包含追求“乙死亡结果”犯罪的目的
C. 甲对丙的死亡结果一般是间接故意。因为既看不出甲希望丙死亡的意愿,也不能证实甲认识到“必然”造成丙死亡
D. 如果甲不希望丙死亡并尽力采取了切实的防范措施,但还是发生了丙死亡的结果,通常认为甲对“丙死亡”心态是过于自信过失
E. 甲本想打击乙不料却造成了丙死亡结果,对造成丙死亡而言属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对象(打击)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不阻却对丙死亡结果的故意
解析:本题中A,B,C,D的结论典型演绎了动机、目的、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过失心态的一般认定尺度,应牢记。难点在于D与E、G之间好像矛盾。该矛盾产生提问的角度不同。如果问D中的甲对“丙之死是何种心态”?其心态是过于自信过失,其考查的知识点是正常情况下故意、过失心态的掌握。如果问D、E、G中的甲对“丙之死该承担何种罪责”?则按照法定符合说不阻却对丙之死承担故意罪责。其考查的知识点认识错误及其认定标准(法定符合说)的掌握。如果是G的情形(乙未死而丙死),按照法定符合说正确结论只能是:(1)甲的对象认识或打击
6.危害行为从行为形式上可分为:(A,B)
A. 作为
B. 不作为
C. 持有行为
D. 故意行为
解析:通说将C持有行为归人作为之中。但也有学者主张“持有行为”是与作为、不作为并列的行为形式。不选D,因为不符合题干部分的“从行为形式”划分的要求。故意行为是对行为从主观方面的划分,包括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
7.下列哪些情形是“不作为犯”?(B,C,D)
A. 第232条“故意杀人的,处……”
B. 第261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
C. 经《刑法修正案(六)》修正《刑法》第139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
D. 第201条“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
解析:(1)法律(刑法条文的规定)与规范。立法者不是凭空制定法律的,而是依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保障人们和谐共处“规矩”(规范)来制定法律的。因此规范(或规矩)是法律文的基础或依据,比如不要杀人、不要抢掠、不要奸淫等等就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规范”,就是立法者制定惩罚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犯罪法律条文的基础。所以有学者说“刑法条文的背后是规范”,法律的渊源是规范,法律的作用是维护规范。
(2)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规范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不当为”(不应当做什么)的规范,比如不得杀人、不得偷盗等,这可称为禁止规范
8.下列哪种情形是“不真正不作为犯”?(B)
A. 甲在医院生下女婴H后,将H留在医院自己却离去,从此就不再照看H。法院认定甲构成《刑法》第261条之遗弃罪
B. 甲乙离婚后法院将1岁婴儿H判归乙抚养,甲将H送到乙的住处,乙带了H几天不耐烦了,某日将门窗紧锁离去,H在乙住处因为无人照料而死亡。法院认定乙构成《刑法》第232条之故意杀人罪
C. 甲乙离婚后法院将1岁婴儿H判归乙抚养,甲将H送到乙的住处,乙带了H几天不耐烦了,某日用枕头捂住H的口鼻致H窒息而死。法院认定乙构成《刑法》第232条之故意杀人罪
D. 丙是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某日丢失了枪支,因害怕处分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法院认定丙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解析:A中的甲以不作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不作为之罪(不作为犯),是真正的不作为犯,也叫纯正的不作为犯。同理D也是真正的不作为犯。C中乙的行为,以作为行为构成法定的作为之罪(作为犯),是“真正的作为犯”,也称“纯正的作为犯”。B中乙的行为,以不作为方式构成了法定的作为之罪.(作为犯),是“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或称“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9.关于不作为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B,CE)
A. 人因为不作为行为构成法定不作为犯,是违反命令规范,是真正的不作为犯
B. 人因为不作为行为成立犯罪必然以存在特定的作为义务为前提
C. 不作为行为对危害结果也具有原因力
D. 人的行为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是指该人没有任何行动
E. 不作为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216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