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练习试卷5
单项选择题
1.甲教唆丙杀丁,乙给丙提供一把快刀。丙持刀前去杀丁且将丁杀死。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B,C,D)
A. 丙是实行犯
B. 甲是教唆犯
C. 乙是帮助犯
D. 丙的行为决定着(甲、乙、丙二人)共同犯罪的进展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基础知识。丙将犯罪实行到既遂意味着整个共同犯罪既遂。在丙将共同犯罪实行到既遂的情况下,甲乙只能依从于共同犯罪形态,而没有各自独立的形态。就本案的情形而言,对甲、丙可认定为主犯,对乙可认定为从犯。但认为所有的实行犯或教唆犯一律是主犯、所有的帮助犯一律是从犯的说法不准确。
假如丙实行犯罪未遂,则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是犯罪未遂,尽管甲、乙的教唆帮助行为本身已经完成,也不能认为甲、乙能单独成立既遂。
假如甲、乙、丙三人一致同意放弃犯罪符合中止的条件,属于全体共犯人中止,甲、乙、丙均成立犯罪中
2.甲唆使乙杀害丙,但乙刀砍丙未中,丙逃逸。以下哪种说法正确?(B,C,D)
A. 本案甲的情形属于“教唆未遂”,对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本案属于复杂共犯,是共同“犯罪未遂”,对甲按照在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处罚
C. 属于任意的共犯,而非必要的共犯
D. 属于能犯未遂,而非不能犯未遂
解析:甲、乙二人均属于具备修正的犯罪构成。不选A项,因为被教唆者实行被教唆的罪后,二人形成共犯关系,根据被教唆者的犯罪阶段确定共同犯罪的形态。实行犯犯罪未遂,意味整个共犯犯罪未遂,对甲、乙均按照共同“犯罪未遂”处罚。共同犯罪人全体都是实行犯的,才是简单共犯,相当于日本刑法中的“共同正犯”;而存在教唆犯、帮助犯的共同犯罪,属于复杂共犯,故本案中是复杂共犯,而非简单共犯,B项正确。
3.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个命题是正确的?(D)
A. 被教唆人实施了被教唆的罪的,对教唆犯从重处罚
B. 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教唆人单独构成独立的教唆罪,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 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对教唆犯可以免除处罚
D. 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教唆犯责任。根据《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是指:(A)
A. 甲教唆乙杀丙,乙当场拒绝或表示同意,但未实施任何犯罪行为
B. 甲教唆乙杀丙,乙表示同意,并进行了准备,但因为意志以外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犯罪
C. 甲教唆乙杀丙,乙表示同意,并进行了准备,但自动放弃着手实行犯罪
D. 甲教唆乙杀丙,乙表示同意,并实行杀害丙的行为,但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解析:本题考查教唆未遂,依据《刑法》第29条规定。
5.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应当如何对教唆人定罪处罚?(A,C)
A. 按照教唆的罪名定罪
B. 定教唆罪
C.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解析:
6.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教唆犯?(A,B,C)
A. 监管人员甲指使在押犯罪人乙殴打丙
B. 在押犯罪人甲指使在押犯罪人乙殴打丙
C. 甲指使乙作伪证
D. 甲指使15周岁的乙为其贩卖毒品
解析:分则特别规定。参见《刑法》第247条虐待被监管人罪,第315条破坏监管秩序罪,第307条妨害作证罪。
7.下列哪些情形不适用教唆犯的规定?(A,B,C,D)
A. 甲引诱幼女卖淫
B. 甲收买某军队干部进行武装暴乱
C. 甲教唆乙吸食毒品
D. 甲引诱未成年人乙聚众淫乱,
解析:本题的四种情形在分则中被特别规定为犯罪行为,有专门的法定刑,故无须适用总则教唆犯规定。参见《刑法》第359条引诱幼女卖淫罪,第104条武装叛乱暴乱罪,第353条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毒品罪,第301条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
8.下列哪些行为应认定为共犯?(C)
A. 外国人甲为宗教极端分子,积极向在我国频频实施民族分裂活动的极端主义组织提供大量现金和物资的支持,构成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罪
B. 甲明知乙等人从事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而提供大量现金和物资的支持,构成资助恐怖活动罪
C. 甲明知乙等人从事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而提供大量现金和物资的支持。某日恐怖分子乙找到甲,说打算制造一个汽车炸弹在镇政府门前爆炸,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汽车。甲就将自己,的一辆箱式小货车送给乙。乙用该车制造炸弹并在镇政府门前引爆,造成多人伤亡。对甲应当按照资助恐怖活动罪和爆炸罪实行数罪并罚
D.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为了使黑社会组织成员乙、丙逃避查处,为乙、丙通风报信、阻碍他人举报
解析:分则特别规定。对“资助”型犯罪一般不适用共犯规定。刑法规定有资助恐怖活动罪(第120条之一,即《刑法修正案(三)》第4条)等资助型犯罪。(1)一般情况下不按共犯处罚。资助他人犯罪属于共同犯罪(帮助)行为之一,具有共犯性质;但是在法律特别将该种资助行为规定为特定犯罪时,通常不按照有关犯罪(被资助人)的共犯(帮助犯)论处,这种资助一般是对“人或组织”的财力、信息等的资助,而不包括对具体恐怖行动的帮助。例如,甲知道某人或某组织从事恐怖活动,向其捐钱,被该组织或个人用于恐怖犯罪,属于资助行为。(2)不能排除认定为
9.甲邀请乙打丙,见到丙后,甲冲上前去朝丙面部猛击两拳,致轻微伤,乙冲上去就是一刀,致重伤。则:(A,B,C)
A. 甲、乙均是故意伤害罪(重伤)
B. 甲、乙均是主犯
C. 假如甲、乙二人手持的刀子完全一样,无法查明该重伤是谁所致,同样承担重伤责任
D. 甲仅造成轻微伤,不构成犯罪
解析:
10.甲、乙二人共谋强奸,强行将曹某(女,21周岁)带至宾馆,进入以乙名义租用的客房。甲对曹某实施了奸淫行为;乙见曹某有月经在身,未实施奸淫,而强迫曹某采用其他方式使其发泄性欲。之后,仍然不让曹某离开。约12小时后,甲、乙二人又对曹某进行猥亵,直至发泄完性欲。乙父母得知此事后规劝乙投案,遭到乙拒绝,乙父母将乙捆绑交公安机关。则:(A,B,D)
A. 甲构成强奸罪和强制猥亵妇女罪
B. 乙构成强奸罪中止和强制猥亵妇女罪
C. 乙构成强奸罪(轮奸)中止和强制猥亵妇女罪
D. 对甲、乙二人均应数罪并罚,但是对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共犯人的中止。乙自动放弃实行强奸行为,但未能有效阻止甲强奸既遂,不能就强奸罪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因为乙自动放弃强奸,有效阻止了轮奸结果(或加重情节),认为可成立强奸罪(轮奸)的中止。
11.甲教唆乙杀害丙,乙找到丙,对丙说:“有人花钱雇我要你的命,你给我5万元我就不管这事了。”丙说:“我给你10万元,你去把甲杀了。”乙答应下来,收了丙的10万元钱,却不打算为丙“办事”。则:(A,D)
A. 甲教唆未遂
B. 甲犯罪未遂
C. 乙故意杀人罪
D. 乙诈骗罪
解析:
12.关于共犯下列哪些说法正确?(B,C)
A. 甲乙共谋盗窃丙家,甲在户外放哨,乙入户盗窃时被丙发现,当场使用暴力抗拒抓捕,甲是乙的抢劫共犯
B. 甲乙共谋抢劫,甲在户外放哨,乙进入屋内发现丙睡着,没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11553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