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模拟试卷50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于法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8)
A. 宗教可以推动立法,并影响司法程序
B. 法律对于人权的保护,主要还是表现为国内法的保护
C.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D. 由于法律是上层建筑,法律对于经济的作用只能是被动的,其并不能主动地发挥作用
解析:ABC项分别阐述了法与宗教、法与人权、法与道德的关系,是正确的表述。对于A项,许多宗教教义实际上表达了人类的一般价值追求,部分教义被法律吸收,成为立法的基本精神。在宗教作为国教和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法庭直接掌握了部分司法权。因此A项是正确的。对于B项,这是人权的法律保护实践的表现,虽然现在人权问题已经大规模进入了国际法领域,但改变不了国内法的主要地位。对于C项,道德对人的要求较高,法律倾向于将较低的道德义务转为法律义务,“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说。法律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不是只能被动地发挥
2.最先提出公法与私法划分的罗马法学家是谁?划分标准是:(1)
A. 乌尔比安法所保护的利益
B. 乌尔比安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 波里比阿法所调整的主体
D. 波里比阿法所保护的利益
解析:本题是属于法理的基本内容,要求考生对法的一般分类和特殊分类及分类标准要准确记忆。公法与私法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由此可见,划分的标准是法所保护的利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3.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4)
A. 不同于合法行为,违法行为不一定都处于人的意志支配下
B. 法律制裁是违法行为的必然后果
C. 违法行为实际侵犯了法所保护的人类生活的共同秩序
D. 任何公民都有可能实施违法行为
解析:违法行为是指人们违反法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上有过错的活动。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所以A项错误。违法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所以D项错误。违法行为导致法律责任,而只有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才是法律制裁,因此法律制裁并非违法行为的必然后果,所以B项错误。本题中只有C项叙述是正确的。
4.下面的法律规定中,哪一条属于法的要素中的法律规范?(1)
A. 《刑法》第216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B.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C. 《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D. 《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解析:作为法的要素的法律规范,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A项正是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BD项属于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C项正属于法律概念。
5.原始社会规范之所以不能称为“法”,下列对于原因的阐述正确的有:(1)
A.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B. 它并不是一种社会规范,并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C. 它没有反映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
D. 它并不用于调整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调整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
解析:法与原始社会规范都是社会规范,要求人们普遍遵守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B项错误。与法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规范正是反映了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意志,因此C项错误。原始社会规范只适用于同血缘的本氏族部落成员,因此D项错误。只有A项表述正确,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6.下列情形中,属于法律适用结果的是:(2)
A. 北京市公安局对涉嫌强奸罪的李某依法拘留
B. 上海市某区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高某故意伤害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起诉决定
C. 南昌市某区公安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王某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决定
D. 合肥市市委作出的关于严肃处理某几个党员领导干部经济问题的决定
解析:法的适用,又称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这里必须明确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而在我国,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专门机关,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从事此项工作,换言之,也就只有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才能称为法的适用的主体。依此,本题中B项是正确答案,注意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即可。
7.“重罪十条”首次规定于:(8)
A. 《晋律》
B. 《魏律》
C. 《唐律》
D. 《北齐律》
解析:所谓“重罪十条”是指危害当时统治阶级利益的最严重的十种重大犯罪的总称,把它作为严厉的打击对象,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和内乱。“重罪十条”首次确定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随后在隋唐之后的各代都得到了具体的应用。故本题答案为D。
8.“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什么是前提,是第一位的?(1)
A. “实施德教”
B. “礼治”
C. “用刑宽缓”
D. “长治久安”
解析:“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
9.下列对于美国法判断正确的是:(8)
A. 最高法院并非案件的最高审级,包括上诉法院和高等法院
B. 众议院掌握违宪审查权
C. 美国法还是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D.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
解析:A项混淆了英国法院系统和美国法院系统;B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掌握违宪审查权;C项是没有依据的,美国法中封建因素较少,因为北美大陆原本就不存在封建制度。D项才是正确的表述。
10.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1)
A. 《十二表法》
B. 市民法
C. 万民法
D. 《国法大全》
解析:《十二表法》是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世纪以来,《十二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
11.国务院常务会议组成成员是:(1)
A.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
B. 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
C. 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
D. 总理、副总理、秘书长
解析:《宪法》第88条: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可见,A项是正确答案。
12.下列关于宪法原则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8)
A.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都遵循国家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
B.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所遵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2794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