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二模拟试卷69
单项选择题
1.陈某,男,1981年5月生,于1997年6月20日(当时其未满16周岁)盗窃他人财物9万余元,一审法院于1997年9月4日开庭审判,根据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认定陈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陈某不服,提出上诉。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二审于1997年10月13日进行(此时新《刑法》已生效),新《刑法》规定不满 16周岁对盗窃罪不负刑事责任。问新《刑法》此项规定对陈某案是否具有溯及力? ( )(8)
A. 不具溯及力,因陈某的盗窃行为是1997年6月20,此时新《刑法》未生效,应依行为时法
B. 不具溯及力,因陈某案已于新《刑法》生效之前(1997年9月4日)审结
C. 具有溯及力,因对陈某判的刑太重
D. 具有溯及力,因上诉期间判决书还不具有终审效力,根据司法解释应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新《刑法》规定16周岁对盗窃罪不负刑事责任,对此案来说是轻法
解析:本题涉及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的一项意思为:旧刑法认定为犯罪,而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该行为应不认为是犯罪,即从轻法、新法。
2.我国公民张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与邻座一日本国乘客发生口角,争执中张某掏出砍刀将其刺死,张某的行为应( )。(2)
A. 适用新加坡刑法
B. 适用中国刑法
C. 适用日本国刑法
D. 可适用中国刑法,也可适用新加坡刑法
解析:本题涉及刑法的适用范围。中国公民在中国的船舶上犯罪适用中国刑法。
3.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 )。(4)
A. 只能是故意
B. 只能是过失
C. 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 只能是间接故意
解析:本题涉及不纯正不作为的罪过形式。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用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了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的罪过有故意和过失两种表现形式,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罪过也就有这两种形式。
4.精神病人甲具有下列哪种情形认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8)
A. 完全丧失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B. 完全丧失了辨认能力但还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C. 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但还有一定的辨认能力
D.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
解析:学理上一般认为精神病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完全丧失其一,就可认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参见《刑法》第18条。
5.某大学化学系学生王某欲用该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试剂硫酸亚铊蓄意报复他人,为验证硫酸亚铊的毒性,他把与其有过节的同学陆某作为试验对象,“看他死得了死不了,死不了症状又如何”,一次性在陆的奶粉里投入了500mg的硫酸亚铊(其明知硫酸亚铊的致死量为8—14mg/kg),致江某轻伤。王某对陆某下毒时的主观态度可以 认定为( )。(2)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解析:本题涉及犯罪故意过失。“看他死得了死不了,死不了症状又如何”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对此的态度是既不反对也不追求。
6.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领导将其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张三当作校领导杀死,吴某该行为应属于( )。(4)
A. 行为性质错误
B. 工具错误
C. 行为对象错误
D.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解析:本题涉及认识错误。误认张三为校领导,即为犯罪对象认识错误。
7.药店营业员甲与乙有仇。某日乙之妻到药店买药为乙治病,甲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乙妻。后甲后悔,于第二天到乙家欲取回砒霜,而乙谎称已服完。甲见乙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乙。几天后,乙因服用甲提供的砒霜而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 )。(8)
A. 犯罪中止
B. 犯罪预备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既遂
解析:本题涉及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根据《刑法》第22—24条的规定,可以看出犯罪预备形态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过程中,犯罪未遂状态只能发生在犯罪实行过程中,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实行过程中,还可以发生在犯罪已经结束,危害结果尚未发生时。因为犯罪中止要求自动停止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甲去乙家想要回砒霜,却不能告诉乙真相,结果导致乙的死亡,所以不能构成犯罪中止,只能构成既遂。
8.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8)
A. 中止的自动性是中止犯与预备犯、未遂犯区别的根本标志
B. 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未遂犯与预备犯区别的标志
C. 在犯罪准备的过程中和犯罪实行的过程中都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D. 在犯罪既遂之后及时返还原物的,也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体现了现代刑法鼓励悔过的刑事政策
解析:
9.下列情况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8)
A. 黄某被姚某殴打后扬言要报复,姚某听说就拿出一把菜刀,被许某劝阻在一旁,此时黄某想先发制人,就从姚某手中夺过菜刀,将其砍成重伤。对于黄某行为的认定
B. 李某身强力壮,对体弱的张某不满,伺机报复,一日见其和女友在一块,遂调戏侮辱其女友,张某看不过就抡起一根铁棍扑向李某,李某轻而易举的夺下铁棍,并借口防卫将张某手臂打折。对于李某行为的认定
C. 一个晚上,一便衣民警夜晚巡逻,在检查三轮车时被远处的司机误认为窃车贼,司机立即找了几个人手持铁棍赶到现场,而民警也以为遭坏人袭击,双方因误会而发生冲突,民警开枪将司机打死。对于民警行为的认定
D. 一日夜晚吴某在一僻静小巷行走,见一陌生人突然袭击他,遂挥拳打去,直至将其打瘫在地。后查明此陌生人为一狂暴性精神病人,经常袭击路人,已造成好几起轻伤事件。结果精神病人被吴某打断一条腿(轻伤害)。对于吴某行为的认定
解析:本题涉及正当防卫。A项属事前防卫,B项属防卫挑拨,C项属假想防卫。
10.下列关于假释的说法正确的是( )。(4)
A. 对于因杀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当他们被减刑后,如果剩余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则可以假释
B.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C.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
D.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如果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解析:本题涉及假释。A项:因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得假释;B项:应是先减后并;D项:应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11.某甲因犯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有期徒刑从1989年7月1日起执行,对甲实际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 )。(8)
A. 1989年7月1日至1992年6月30
B. 199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
C. 1989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D. 1989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
解析:本题涉及刑罚的执行。剥夺政治权利从实刑执行完毕后开始执行,判有期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期间当然剥夺政治权利。
12.下列关于刑罚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2714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