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5
A1/A2型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属于(A)
A. RNA病毒
B. DNA病毒
C. 细菌
D. 支原体
解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是嗜神经性乙型脑炎病毒,为有膜RNA病毒。
2.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是(D)
A. 浆液性炎
B. 纤维素性炎
C. 纤维素样坏死
D. 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
解析:当细菌量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则发生以增生为主的变化,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对结核病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时。以渗出为主或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
3.当机体抵抗力低下、结核杆菌毒力强时,结核病变呈(A)
A. 渗出性病变
B. 增生性病变
C. 纤维化
D. 吸收、消散
解析: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4.关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A. 病变新旧交错,上重下轻
B. 肺门淋巴结常有明显结核病变
C. 不经治疗绝大多数能自然痊愈
D. 血道播散常见
解析: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再次感染结核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病变多从肺尖开始,呈新旧病变交错变化,上重下轻。多经支气管播散。需要药物或者手术治疗。
5.结核球是指(C)
A. 结核引起的良性肿瘤
B. 结核引起的肿瘤样浸润性病灶
C. 结核引起的孤立性干酪样坏死灶
D. 结核引起的冷脓肿
解析: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6.不符合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的描述是(D)
A. 多见于成年人
B. 肺原发综合征多已钙化痊愈
C. 患者多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
D. 多由干酪样坏死破入颈内静脉,血行播散引起
解析:慢性粟粒性肺结核病是患者原发灶已痊愈,由肺外某器官的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间歇入血而致病。
7.不属于纤维素性炎的是(D)
A. 绒毛心
B. 白喉
C. 干性结核性腹膜炎
D. 湿性结核性腹膜炎
解析:结核性腹膜炎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以混合型多见。湿性结核性腹膜炎以大量结核性渗出为特征,而干性结核性腹膜炎以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为主,常常机化而引起腹腔脏器的粘连。
8.淋巴结结核最常见的部位是(A)
A. 颈淋巴结
B. 腹股沟淋巴结
C. 颌下淋巴结
D. 腋窝淋巴结
解析:淋巴结结核最常受累是颈部、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尤以颈淋巴结结核最为多见。
9.下列哪一项不是肠伤寒的临床表现(D)
A. 相对缓脉
B. 皮肤玫瑰疹
C. 脾肿大
D. 白细胞计数增多
解析:伤寒的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皮肤玫瑰疹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0.患者,男,40岁,因发热、便秘、食欲不振10天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98次/分,肝大,肋下1.0cm,软,脾肋下及边,血常规:白细胞2.7×109/L,中性粒细胞0.52,淋巴细胞44%,血清ALT100U/L,肥达反应“0”1:160,“H”1:160,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D)
A. 急性肝炎
B. 急性白血病
C. 恶性组织细胞病
D. 伤寒
解析:该患者白细胞降低,肥达反应阻性,根据临床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伤寒。
11.细菌性痢疾溃疡的病变特点是(C)
A. 溃疡呈带状与肠轴垂直
B. 溃疡呈环形与肠轴平行
C. 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D. 节段性纵行裂隙状溃疡
解析:细菌性痢疾溃疡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地图状浅溃疡。溃疡呈带状与肠轴垂直是肠结核溃疡的特点。溃疡呈环形与肠轴平行是肠伤寒溃疡的特点。节段性纵行裂隙状溃疡是克罗恩病的特点。
12.患者,女,10岁,1天来发热、腹痛,有不洁饮食史临床诊断为中毒性痢疾,其肠道病变为(B)
A. 化脓性肠炎
B. 增生性肠炎
C. 假膜性肠炎
D. 纤维素性肠炎
解析: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儿童,其肠道病变一般为卡他性炎,有时表现为淋巴滤泡的增生,呈滤泡性肠炎改变。
13.尖锐湿疣的潜伏期通常为(C)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解析:尖锐湿疣潜伏期通常为3个月。
14.下列哪项病变属于梅毒的基本病变(A)
A. 灶性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及血管周围炎
B. 淋巴细胞大量浸润
C. 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中心有干酪样坏死
D. 不见上皮样细胞
解析:梅毒基本病变包括:①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②树胶样肿。树胶样肿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弹力纤维染色尚可见到组织内的原有血管壁轮廓,上皮样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则较少。
15.日本血吸虫虫卵结节的形成属于(D)
A. I型变态反应
B. Ⅱ型变态反应
C. Ⅲ型变态反应
D. Ⅳ型变态反应
解析: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Ⅳ型变态反应有关。I型变态反应与尾蚴性皮炎有关,成虫的损害属于Ⅲ型变态反应。
16.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为(D)
A. 胆汁性肝硬化
B. 门脉性肝硬化
C. 坏死后性肝硬化
D. 干线型肝硬化
解析:血吸虫性肝硬化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称为干线型或管道型肝硬化。
17.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是(D)
A. 结节大小一致,纤维间隔薄而均匀
B. 结节大小不一,纤维间隔厚而不匀<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538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