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 >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33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33

本单篇文档共9094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同等学力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 章节练习 3918人下载
价格: 1.60 原价:¥9.60
收藏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33

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

需求规律也称为需求定理,是指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规律。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需求规律的成立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需求规律的直观表现。

解析:

2.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

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①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

②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序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

③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④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

这一点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

解析:

3.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完全竞争市场中,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不经济。

解析:

4.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研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2)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解析:

5.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指在保持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条件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比率,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增加一单位,因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1/(1-β),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增加-β/(1-β)。因此,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ΔT)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ΔY=ΔG/(1-β)-βΔT/(1-β)=ΔG(=ΔT)。

解析:

6.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曲线。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决定均衡利息率。但不同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从而决定不同的均衡利息率。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对应关系即为LM曲线,用公式表示为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解析:

7.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一定比例的储蓄存款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的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解析:

8.货币工资刚性

货币工资刚性是指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的现象。许多经济学家发现,即使存在迫使工资水平下降的因素,工资的绝对水平或相对水平也可能保持不变,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即工资只能升高,不能降低。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解析:

9.价格调整方程

价格调整方程指用来表示通胀率与产生通胀压力之间关系的方程。用公式表示为:πtte+h(Yt-Y*)/Y*,式中,πt为第t期的通胀率,πte为人们对第t期通胀率的预期,(Yt-Y*)/Y*为第t期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h为这种偏离对通胀率的影响系数。

该方程表明,通胀率与人们的预期呈同向变动,且也受到来自于需求压力的正向影响。由于总需求与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价格调整方程也被表示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

解析:

简答题

10.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反之,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小,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相应地,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越来越低的。

(2)在基数效用论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MU/P=λ。它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该式还意味着:由于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于是,为了保证均衡条件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必然与MU同比例递减。

综上所述,基数效用论者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定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了消费者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解析: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09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模拟试卷33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