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模拟试卷19
名词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又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货币的过量发行;货币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针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对策是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解析: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越来越不合理。
解析:
3.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结盟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相互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对非加盟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限制的关税区域。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较之于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一体化形式,其特点是: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解析:
4.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各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最低成本作为择优的标准。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步骤:
①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
③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解析:
简答题
5.简述倾销的含义、构成条件及危害。
(1)倾销的含义
①倾销的经济学定义
倾销是指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品)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
②倾销的法律定义
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2)倾销的构成条件
法律上所指的倾销的构成条件如下:
①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是指出口国或原产地国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该国向第三国出口的市场销售价格或结构价格等。
②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这里的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是指对进口国相同产品的整个产业造成的损害,而不是指对进口国的某个或几个生产厂商的不利的影响。
③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
(3)倾销的危害
①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
a.挤占出口国其他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无论从事倾销的生产厂商出于何种目的对外低价倾销,客观上都可以在短期内扩大其在海外市场的份额。这样,倾销厂商就可能抢夺了原本属于未进行倾销的本国(出口国)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进口国厂商也可以通过对倾销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低价出口到第三国,使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正当竞争的出口国相应生产厂商受到打击,缩小或失去市场。
b.损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倾销厂商利用倾销手段,处理其库存或剩余产品,维持其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价格,以弥补其在海外市场的损失。实际上,倾销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是以侵害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c.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由于倾销往往并不是出口产品生产厂商劳动生产效率高的反映,因而其低价销售行为会创造一种虚假的竞争优势,引发国内其他生产厂商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的后果,会使生产厂商过分关注产品价格而忽略非价格因素对质量与销售的影响,造成出口国生产物质与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按照比较优势进行配置时的使用效率。
②倾销对进口国的影响:
a.阻碍进口国相应产业的发展。出口国倾销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扩张是通过挤占进口国相同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实现的。进口国相应产业由于面临着来自外国产品的低价倾销,而被迫与其进行价格竞争,其结果是导致进口国生产商利润下降以至经营亏损。
b.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对进口国消费倾销产品的产业来说,由于其是以倾销的进口产品作为原材料或零部件生产另一制成品,因接受错误的低价信号而扩大生产。一旦出口国停止了倾销,该进口国产业将无法保持扩大了的生产规模,从而造成在资源配置与使用上的浪费。
c.威胁和抑制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建立。
d.倾销对第三国的影响。在进口国市场上存在第三国出口产品竞争的情况下,倾销产品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减少。
解析:
6.简述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有: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财政收入比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财政支出比率)。
(2)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重要。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这是因为:
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常常被人们看作衡量财政集中程度的指标。其实,论集中程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贴近实际。因为,财政支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无一例外地都表现为财政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的规模。而财政收入则只是表明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它常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
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财政的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更直接地通过财政支出执行。
解析:
7.简述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及有效的金融市场在经济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371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