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1
名词解释
1.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在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在一个集体的范围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地位。但是,由于在各个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各个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还必然存在着由占有的生产资料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别所引起的劳动成果的占有和个人收入分配上的明显差别,这是集体所有制区别于全民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解析:
2.增量改革
增量改革是指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即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增量改革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之一。
解析:
3.等级规则
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解析:
4.占有权能
占有权能是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权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所有权是重合的,因为所有权只有从占有开始,才能由客观权利变为主观权利,而且只有当占有权回复到所有者手中,所有权才最终恢复其圆满状态。
解析:
5.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文化设施等。
解析:
6.企业共同治理
企业共同治理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是指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共同治理的核心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
解析:
7.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解析:
8.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后所得到的值。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也就是绿色GDP,这是为了弥补原有GDP衡量指标的缺陷而提出的。
解析:
9.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解析:
10.外向型工业化战略
外向型工业化战略是指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基于劳动成本优势这一共同的基础,构建相互关联的外贸战略和工业化模式,这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使制造业出口得到高速发展,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使得我国的工业在出口带动下迅速发展。
解析:
11.“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政策思想,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他认为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解析:
12.经济法制手段
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解析:
简答题
13.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由于权力中心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是有差异的,因此,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以避免的。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77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