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22
名词解释
1.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结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解析:
2.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它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它是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它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我国根据具体的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解析:
3.产权规则
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产权关系必须明晰化。
解析:
4.使用权能
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当物与所有者分离以后,所有者的使用权亦与所有权发生分离。
解析:
5.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指在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决定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产业群,它的产品通常要成为后续产业部门加工、再加工及生产过程中缺一不可的投入品或消耗品,通常具有不可再生性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
解析:
6.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企业治理结构包括股东至上的治理结构、共同治理结构等形式。
解析:
7.相机治理机制
相机治理机制是指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一个完整的相机治理机制包含三个要素:相机治理的主体、信号以及相机治理程序。
解析:
8.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各国普遍实行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解析:
9.制度
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解析:
10.二元反差指数
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二元反差指数的取值范围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
解析:
1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②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③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
④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
⑤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解析:
简答题
12.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1)“诺思悖论”的含义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2)“诺思悖论”的突破口
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思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3)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诺思悖论”的化解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解析:
13.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NP或GDP之所以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人均GNP或GDP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一国的人均GNP或GDP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这种增长的受益者,大部分人则可能在就业、平均收入等方面没有什么根本改进,生活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
(2)尽管一国总产出可能增长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长率相当于或大于产出增长率,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
(3)由于官方汇率高估,统计资料不全,一些“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没有计算在内,人均GNP或GDP可能缺乏国际可比性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9648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