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106
单选题
1.对某个体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称( )。(C)
A. 产品分析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解析:个案法源于临床实践中的问诊法,是对个体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对某个体或某些被试者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2.有过啃骨头经验的小狗再看到骨头时,唾液分泌量增加,这属于( )。(C)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反射
D. 第二信号系统反射
解析:第一信号系统反射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反射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3.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去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A)
A. 能动性
B. 觉知性
C. 社会制约性
D. 前进性
解析: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4.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头上,其中感受“酸”味主要是在舌头的( )。(D)
A. 前部
B. 中部
C. 后部
D. 两边
解析: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成、酸和苦最敏感。
5.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人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由于( )。(D)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选择性
C. 知觉理解性
D. 知觉恒常性
解析: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
6.能够比较好地解释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的记忆理论是( )。(D)
A. 反响回路说
B. 定位说
C. SPI理论
D. 突触结构说
解析:突触结构说认为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结构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这种变化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等。
7.( )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B)
A. 机械复述
B. 精细复述
C. 联想
D. 回忆
解析: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8.学生解题时,用多种方法最终解出一个题目属于( )思维。(A)
A. 聚合思维
B. 发散思维
C. 再现思维
D. 求同思维
解析:聚合思维即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9.有关思维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C. 思维具有多种分类法
D. 客观事物离开了人的感知范围,思维便停止了
解析: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10.强调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是( )。(D)
A. 坎农-巴德学说
B.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C.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D.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解析: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都受丘脑控制。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相联系。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变化引起的。
11.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惧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担心学习不好受到处分。这反映的是( )。(B)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以上皆非
解析: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时产生的冲突。趋避冲突是在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冲突。
12.( )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的禀赋。(C)
A. 特殊能力
B. 晶体能力
C. 流体能力
D. 创造能力
解析:卡特尔将能力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是个体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832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