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模拟试卷16
名词解释
1.货币层次
货币层次是指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对货币所划分的层次。其粗略的分类为:M0:现金流通量: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干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解析: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名义利率包括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币值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真实成本。
当一般价格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等量的。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波动会导致实际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式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解析: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①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②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相互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强调“总水平”,说明这里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
④关于“持续上涨”,强调通货膨胀并非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势。
解析:
4.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一个家庭的财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许多家庭同时还有负债,如借有汽车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和银行消费贷款等。因此,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金融资产中的股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极不确定。
解析:
5.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有风险的业务,属狭义表外业务。
解析:
6.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资产,它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意义。金融工具一般应具有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等基本特征。
解析:
7.互换
互换是指互换双方达成协议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转换彼此货币种类、借贷利率基础及其他资产的一种交易。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照既定的汇率交换两种货币,并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按照该汇率相互购回原来的货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将自己所拥有的债权(债务)的利息收入(支出)相交换。这两笔债权(债务)的本金价值是相同的,但利息支付条款却是不同的,通过交换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需要。
解析:
8.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解析:
9.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是指从法律上隐含地承诺本国或地区货币按固定汇率兑换某种特定的外币,同时限制官方的货币发行,以确保履行法定义务,如阿根廷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货币局制度是固定汇率的其中一种形式。
解析:
10.布霄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双挂钩机制);
②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③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④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由于“特里芬难题”、汇率体系僵化和IMF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终止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兑换关系。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宣告崩溃。
解析:
11.丁伯根法则
丁伯根法则是指由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其基本内容是,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该法则为用不同政策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提供了依据。
解析:
简答题
12.简要说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古典利率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理论发展,创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一方面继承了古典利率理论基于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分析的理论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注意货币因素的短期作用,并以流量分析为线索。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总储蓄S;银行新创造的货币量ΔM。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总投资I;因投机动机而发生的休闲货币所储存金额的增加ΔH。而利率会使资金供需相等,即:I+ΔH=S+ΔM。
[*]
图2-2中的i为古典利率均衡水平。当可贷资金供给增加,而可贷资金需求不变时,利率下降至i1;当可贷资金需求增加,而可贷资金供给不变时,利率上升至i2。i0为全部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72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