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2
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的类型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
解析:
2.绝对利益
绝对利益是指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绝对利益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概念。绝对利益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的经典传统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第一次从分工协作和交换的角度阐明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及其利益,有力地否定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开创了自由贸易的新时代。
解析:
3.贷方与借方项目
贷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示一国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该项目意味着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外国金融资产的流入。
借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表示一国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该项目意味着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外国金融资产的流出。
解析:
4.固定借贷
固定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没有实质的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汇率表现(固定借贷的发生有时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解析:
5.升水与贴水
升水是贴水的对称,是指货币资金在两个不同时点,或两个不同地点,或两个不同币种之间进行调换或兑换时的比价提高。
贴水是指货币资金在两个不同时点,或两个不同地点,或两个不同币种之间进行调换或兑换时的比价折减。
在直接标价法下,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贴水则反之。间接标价法的情况正好相反。升贴水的公式为:Et-E0=E0(Rf-Rh)。其中,Et表示远期汇率,E0表示即期汇率,Rf为外国利息率,Rh为本国利息率。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为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为升水。
解析:
6.所有权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解析:
7.贸易乘数
贸易乘数是指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解析:
8.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结盟划为一个关税区域,在区域内相互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同时对非加盟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限制的关税区域。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较之于自由贸易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一体化形式,其特点是: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解析:
简答题
9.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模型条件下)。
(1)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
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A、B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生产X、Y两种产品;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要素(只有劳动)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商品的价值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即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价值;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费等成本支付;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两国实行分工之前,A、B两国的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Y产品的数量如表2-1所示。
[*]
从中可以看出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两国发生贸易后,A国用X产品换取Y产品;B国用Y产品交换X产品。
在A国,国内交换比率是10X∶15Y,若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Y的产品,A国就会进入国际市场;B国国内交换比率是20Y∶10X,若B国能以少于20单位的Y,换取10单位的X产品,B国愿意进入国际市场。两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区间便是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性区域。如图2-2所示。
[*]
(2)两国的利益分配
①如图2-2所示,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并且贸易条件线会始终会穿过AB开区间线段,具体的交换比率将在哪条射线上,只有结合两国在需求上的状况才能最终确定。
②如果实际贸易条件线越接近A点,对A国就越不利,A国从贸易中所获取的利益会越少;反之,如果实际贸易条件线越接近B点,对B国就越不利,B国从贸易中所获取的利益会越少。
解析:
10.简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
列昂惕夫反论指经验证明与人们印象相反(H-O)的一种情况。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创造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即美国既进口又自己生产的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这一结论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解析:
11.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
(1)吸收法公式推导
根据一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经济关系,有:Y=C+I+G+(X-M)。
整理得:(X-M)=Y-(C+I+G)。其中,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331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