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刑法各论概述、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模拟试卷1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分则对十大类犯罪进行排列,主要是以( )为依据(C)
A. 与刑法总则的密切程度
B. 习惯排列
C. 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
D. 刑罚轻重程度
解析:我国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的排列依据是以其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由重到轻排列为主,兼顾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C选项正确。
2.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属于(B)
A. 学理罪名
B. 选择罪名
C. 单一罪名
D. 不确定罪名
解析:学理罪名是刑法理论上根据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内容,对犯罪所概括出的罪名。学理罪名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是法定罪名。A选项错误。选择罪名是指同一刑法分则条款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的罪状中包含了行为方式与行为对象的多种结合形式,而这些结合形式都可以独立为单独罪名的情况。选择罪名可以包含多种行为方式或者多种行为对象,也可以既包含多种行为方式也包含多种行为对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包含了三种行为方式、三种行为对象,属于选择罪名。B选项正确。单一罪名是指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个犯罪行为,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可以分解。C选项错误。不确定罪名,是指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名称的罪名。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具有确定性,因此在我国现在的刑法中不具有不确定罪名。D选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
3.《刑法》第230条规定的“违反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逃避商品检验,将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未报经检验而擅自销售、使用,或者将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出口商品未报经检验合格而擅自出口,情节严重的,处……”,属于(C)
A. 空白罪状
B. 叙明罪状
C. 混合罪状
D. 引证罪状
解析:混合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同时采用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形式描述某种具体犯罪的罪状。本题所引刑法条文中既有空白罪状形式,又有叙明罪状形式,是混合罪状。C选项正确。
4.《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张某因过失导致他人死亡,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在刑罚执行期间,因有悔改表现减刑一年,最终实际执行四年。在该案中,属于宣告刑的是(C)
A. 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B.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C. 有期徒刑五年
D. 有期徒刑四年
解析:宣告刑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对具体犯罪人依法判处并宣告应当实际执行的刑罚。法定刑是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量刑标准。本题中,AB选项均为法定刑,C选项为宣告刑,D选项为犯罪人最终被实际执行的刑期。故本题选择C选项。
5.甲出版宣传“港独”的图书,乙阅读其内容后大量翻印出售。乙的行为构成(B)
A. 侵犯著作权罪
B. 煽动分裂国家罪
C. 非法经营罪
D. 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解析: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是他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合法作品,如果是以营利为目的盗版发行明知具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内容的作品的,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而应以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定罪处罚。A选项错误。煽动分裂国家罪,是指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乙明知出版物中具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内容而盗版、复制、发行的行为,实质上相当于自己在从事煽动分裂国家的行为,因此符合煽动分裂国家罪的犯罪构成。B选项正确。如果以营利为目的盗版、发行他人非法出版物,又不能认定为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侮辱罪、诽谤罪、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的,可以认定为非法经营罪。但本题中乙的行为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则不构成非法经营罪。C选项错误。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与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相同,必须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合法的作品。D选项错误。
6.甲是某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某次因公出国时,在境外叛逃。甲的行为构成(B)
A. 间谍罪
B. 叛逃罪
C. 背叛国家罪
D. 分裂国家罪
解析: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本题中,甲是某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在境外叛逃,成立叛逃罪。B选项正确。间谍罪是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危害我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ACD选项错误。
7.下列关于爆炸罪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 爆炸罪的犯罪主体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B. 爆炸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C. 爆炸罪的行为方式只能是作为
D. 爆炸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解析:爆炸罪的客观方面是实施了用爆炸的方法杀伤不特定多数人、毁坏重大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行为方式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例如锅炉工故意不给锅炉加水致使锅炉发生爆炸就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爆炸罪,因此C选项错误。本题选C选项。
8.甲酒驾(未达到醉驾程度)撞倒乙之后(轻伤),又继续驾驶车辆疯狂逃窜,行至某路口时,再次肇事致使两人死亡。甲应当成立(A)
A.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 交通肇事罪
C. 过失致人死亡罪
D. 故意杀人罪
解析:本案选自《刑事审判参考》第908号案例。本案中,甲的醉驾行为未达到定罪标准,不构成犯罪,但其在肇事之后继续开车,再次发生安全事故。这种情形明显反映出行为人不计酒驾后果,对他人伤亡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间接故意,应当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9.甲为泄愤,在20楼的家中向楼下人群中丢一烟灰缸,砸死人群中的乙。甲的行为属于(C)
A.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B. 投放危险物质罪
C. 故意杀人罪
D. 过失致人死亡罪
解析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068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