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105
单选题
1.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历史现实的朝代是( )。(D)
A. 商代
B. 夏代
C. 战国
D. 春秋
解析:春秋时期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它是由文化变动而出现的新现象。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邹鲁之士成批出现,都能通晓诗、书、礼、乐,就是文化下移的结果。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籍作为学习的材料,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出现于( )。(B)
A. 唐代
B. 汉代
C. 秦代
D. 周代
解析:汉初的私学虽然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显然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所以,汉武帝在策问中感叹人才“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出现。
3.“升舍”制度创立于( )。(B)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解析:“升舍”制度又称“三舍法”,始于宋朝,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具体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
4.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儿童教育进行集中论述的著名教育家是( )。(D)
A. 颜之推
B. 朱熹
C. 孔子
D. 王守仁
解析: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15~16世纪就提出这一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
5.在中国建立的最早的教会学校是( )。(C)
A. 蒙养学堂
B. 培雅书院
C. 马礼逊学堂
D. 度思书院
解析:马礼逊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座传播西学的学校,是在中国建立的最早的教会学校。1839年,由英国人温施娣和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
6.下列活动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D)
A. 重视儿童教育
B. 重视师范教育
C. 主张女子有受教育权
D. 有关高等教育的举措
解析: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虽不外乎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女学等维新时论,他主张变科举、兴学校;重视师范学校;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
7.1866年设立的( )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A)
A. 上海江南制造局
B. 福州马尾制造局
C. 天津水师学堂
D. 天津武备学堂
解析:兴办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其中1866年设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及其附设的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
8.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的使中国教育事业在战争中得以保存的教育方针是( )。(C)
A. 三民主义
B. 民族、科学、大众
C. 战争须作平时看
D. 保存教育
解析: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制定了“战争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战争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党当局纯粹为反共、防共、限共而制定的。
9.斯巴达的教育制度注重( )。(D)
A. 体育
B. 军事
C. 文字
D. 体育及军事训练
解析: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勇猛善战的人口”,偏重体育军事教育,五项竞技、军事游戏和训练是最主要的项目,文化知识的教育没有地位。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奴隶主的后代培养成身体强壮、忍苦耐劳、遵纪守法、勇猛善战的武士,教育方法采取严酷的锻炼和训练。
10.《论灵魂》中,认为人的灵魂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D)
A. 营养灵魂
B. 感觉灵魂
C. 理性灵魂
D. 非理性灵魂
解析:亚里士多德他把灵魂分为三等:植物只有营养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人则有理性的灵魂。从植物到人,灵魂的等级越来越高。高级灵魂包括低级灵魂的功能。这三级灵魂是从世界开始就有的。生物的种和属是不变的。
11.西塞罗和昆体良的共同特征是( )。(A)
A.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B. 道德教育第一
C. 都是职业教师
D. 都是罗马元老
解析:在古罗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是西塞罗和昆体良。西塞罗是雄辩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其著作《雄辩学》是古代有关雄辩教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昆体良被称为“雄辩术教授”,著有《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两者都认为培养雄辩家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12.不属于路德新教的教育实践的是( )。(D)
A. 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校计划》
B. 斯图谟古典文科中学实践
C. 布根哈根的初等学校实践
D. 罗耀拉耶稣会学校
解析:罗耀拉是天主教耶稣会创始人,耶稣会派的教育以罗耀拉的教育主张为基础并不断发展。耶稣会学校是16至18世纪欧洲耶稣会为抵制新教的影响而开办的一种寄宿制中、高等学校,以培养学生对天主教绝对和盲目的服从为目的。
13.下列不属于“自然人”的特征是( )。(D)<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5789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