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 >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

本单篇文档共14315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专业硕士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 章节练习 4000人下载
价格: 1.20 原价:¥9.00
收藏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

单项选择题

1.关于犯罪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犯罪构成只有部分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

B. 基本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等形态

C. 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基本的犯罪构成

D. 具备犯罪构成要件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

解析: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具备犯罪构成要件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犯罪构成的全部构成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故A选项表述错误,D选项表述正确。基本的犯罪构成,指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等形态,以及共同犯罪形态,如帮助犯、教唆犯等。故B选项表述错误。标准的犯罪构成,又称普通的犯罪构成,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因为刑法通常以此为基准设置处罚,所以也作为处罚的基准形态。派生的犯罪构成,指以标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构成中派生出来的犯罪构成。后者相对于标准的犯罪构成的处罚基准形态而言,属于处罚减轻或加重的形态,包括减轻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C选项属于故意杀人罪中处罚较轻的规定,属于派生的犯罪构成,故C选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

2.关于期待可能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A. 行为人是否具有故意、过失,与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换言之,具有故意、过失的人,也可能没有期待可能性

B. 行为人犯罪后毁灭自己犯罪证据的行为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欠缺期待可能性

C.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的,之所以不以重婚罪论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

D. 身无分文的乞丐盗窃他人财物得以维持生存的,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不应认定为盗窃罪

解析:A选项中,欠缺期待可能性、罪过形式的认定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故A选项正确。B选项中,犯罪人本人为本人犯罪,而实施妨害司法的行为或者教唆、帮助他人为本人犯罪而实施前述妨害司法的行为,一般可认为该行为欠缺期待可能性而不再认定构成新的犯罪。B选项正确。C选项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外流谋生”的行为人,如当时不重婚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其重大的生命、身体和其他重大利益的损害,而使其陷入极其困难的选择,属于欠缺期待可能性的情况。相关司法解释参见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几个问题的意见(修正稿)》。C选项正确。D选项中,乞丐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乞丐本身可以选择以乞讨所得或者接受国家救助作为生活来源,并非只能选择盗窃以维持生存,故其盗窃行为并不欠缺期待可能性,可以认定为盗窃罪。D选项错误。

3.犯罪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B)

A. 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B. 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

C. 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依据

D. 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根据

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它说明的是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法益的共同特征,其体现的是某些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研究同类客体最主要的意义是为构建刑法分则体系奠定理论基础。B选项正确。同类客体虽然对区分此罪与彼罪有一定意义,但罪名之间的区分还要根据直接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来进行判断。A选项错误。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者缺一不可。C选项错误。故意和过失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方面的认识和意志因素有所不同,而与犯罪客体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选项错误。

4.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抢劫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犯罪客体是财产的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利

B. 犯罪对象寓于犯罪客体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

C. 脱逃罪的犯罪对象不是其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

D. 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客体

解析: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人、物或信息),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A选项正确。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而犯罪对象是它的载体。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侵犯或指向犯罪对象来实现的。B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错误。犯罪对象虽然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但也有极少数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脱逃罪等,犯罪对象不是其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C选项正确。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D选项正确。因此本题应当选择B选项。

5.下列关于不作为犯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 认定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时要特别慎重

C. 纯正的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特殊问题

D. 不作为犯一般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

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A选项正确。其“纯正性”在于:人的行为形式与法定的犯罪行为形式是一致的,即都是不作为。纯正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常态问题,在行为形式方面一致,没有任何障碍或特别之处。C选项错误。不纯正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非常态、特殊问题,因为在行为形式方面存在不一致,应当特别慎重。B选项正确。不作为从表现形式看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不作为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D选项正确。

6.关于故意杀人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C)

A. 甲意欲使乙在跑步时被车撞死,便劝乙清晨在马路上跑步。乙果真在马路上跑步时被车撞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B. 甲意欲使乙遭雷击死亡,便劝乙在下雨天到树林散步,因为下雨时在树林中行走容易遭雷击。乙果真下雨天在树林中散步时遭雷击身亡。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C. 甲对乙有仇,意图致乙死亡。甲仿照乙的模样捏了一个小面人,写上乙的姓名,在小面人身上扎针并诅咒49天。到第50天,乙因车祸身亡。甲的行为不可能致人死亡,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D. 甲以为杀害妻子乙后,乙可以升天,便在此念头支配下将乙杀死。后经法医鉴定,甲具有辨认与控制能力。但由于甲的行为是出于愚昧无知,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解析:A选项中,甲实施的劝乙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4315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1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