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试卷3
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 )。(D)
A.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B.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C. 四面出击,全面突破
D. 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解析:A选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选项为官发财,应当是两条不同道路,为官不能想着要发财,不符合题意。C选项强调的是全面的观点,没有体现重点论。“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两点论,既要严厉打击小贪小腐,更要打击大贪污、大腐败;重点打“老虎”,体现了抓重点。故本题答案选D。
2.自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描述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C)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外因起作用
C.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 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解析:因为地势和温差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花朵盛开的时间不同,其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故本题答案选C。
3.俗话说“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自己不会倒”,这表明的哲学原理是( )。(C)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B. 主观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
C.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 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又通过内因起作用。题干的意思是人不能只是一味地依赖外界条件,否则会有可能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失败。而只有依靠自己,自力更生,最终才会立于不败之地。题干强调了内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故本题答案选C。
4.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B)
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 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 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
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解析:世界的统一性,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6.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 )。(A)
A. 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选项。
7.在认识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D)
A.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 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 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阶段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是因为:
(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A. 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解析:实践是把人们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过程,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需要通过真正的实践来检验。
9.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D)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解析: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答案为D。
10.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D)
A. 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唯物主义辩证法
D. 辩证法
解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答案选D。
1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C)
A. 人的自身需要
B. 人类的共同利益
C. 人的社会关系
D. 人的自然属性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显然,马克思是从C项“人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或其他特点给人的本质加以规定的。
1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身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C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观点的是( )。(C)
A.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屏障”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
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体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是辩证法的观点。A项将认识与存在孤立开来,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项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不承认相对静止。故正确答案为C。
14.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GDP的理念,改变一味追求GDP数量的做法,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提升GDP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GDP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745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