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试卷6
单项选择题
1.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B)
A. 整体包含在部分之中
B. 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 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析:本题中,花离开树则死,鸟离群则悲说明部分离不开整体,强调整体的重要性,所以本题选B。A项说法错误。C项说的是方法论,与题干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故本题答案选B。
2.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原理的是( )。(A)
A.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析:“乐极生悲,苦尽甘来”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的哲理是要重视量的积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故本题答案选A。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选项A、C、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连接起来就不是正确的命题了,故排除。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A.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解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水、火、气、土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承认世界由运动变化的物质组成,物质之间存在对立、斗争和相互转化。尽管它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仍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5.( )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C)
A. 运动
B. 联系
C. 实践
D. 矛盾
解析: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6.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指( )。(C)
A. 事物之间的先行后续的关系,先行的是原因,后续的是结果
B. 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 事物之间的先行的现象引起后续的现象的一种必然的联系
D. 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解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先行的现象引起后续的现象的一种必然的联系。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C)
A. 互相割裂的
B. 两种真理
C. 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D.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8.上层建筑是指( )。(D)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设施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常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
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 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解析: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表现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加速和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而非决定作用。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D)
A. 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解析: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B)
A. 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 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 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 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解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但其发展叉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出现这种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要同进步势力进行顽强而持久的反抗。所以应选B。
12.“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属于( )。(A)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本命题尽管以客观事实(天下之事物)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推移的简单重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查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13.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以惠及别国,反之,则会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与上述特点无关的哲学道理是( )。(B)
A.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 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解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说明每个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每个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外部事物的影响。
14.“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B)
A.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 经验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D. 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解析:“眼见不一定为实”,即“眼见”的只能是现象,不会是本质,而现象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因此B选项是“不一定为实”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15.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C)
A. “穷则变,变则通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6720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