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905
申论
给定资料
1.每年一进入4月,很多人就开始期待新的全民阅读调查数据。近几年,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这组数据,总能挑动国人的神经。
2016年4月l 8日.在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给出的上百个统计数据中。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这个数字尤为引人关注。有人认为,2015年仅比2014年增加了0.02本,如果按此速度缓慢增长,中国在阅读量上追赶欧美发达国家将变得遥遥无期。但也有人认为,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纸质书阅读上,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比2014年上升5.9个百分点,更是2009年的2.6倍,数字化阅读增长的意义不可小觑。无论是喜还是忧,国民阅读调查已经成为分析全民阅读现状、推动全民阅读开展的重要依据。
2016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建立全国性的书香社会指标体系.并定期评估和发布。魏玉山认为,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可以成为书香社会指标体系的一项基础指标。但无论指标如何制定,政策如何执行,最终都是为了提升阅读数量、阅读质量,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2.2015年上半年,半月谈网进行了一次“阅读,体味书香——您一年读几本书”问卷调查。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
记者在长春市实验中学一个班级里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收的59份有效问卷中,有21人表示现在的课内外阅读时间无法满足自己对阅读的需求。在这些学生填写的原因中,“作业太多”“学习紧张”等成为最常见的表述。学生家长安先生表示,他其实非常支持孩子多读书,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但是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做作业要到九点多才结束,还要保证正常休息,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悠闲阅读也多是奢望。在上海,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90后女生陈婕说,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到家已经快8点,还得做饭吃,洗洗涮涮后都10点多了。医院在创建“三甲”期间,每天晚上还要加班到9点,回家更没时间了。“到家就想睡觉,哪还有时间读书啊!”
调查发现,不少人把时间大量放在了阅读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简短的新形态阅读产品上,认为这样可以迅速跟上时代潮流。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朱晓辉,每天会在写程序的闲暇时间在网上阅读新闻,一般都是打开大型的新闻网站。他说:“通过标题阅读就能够了解当天的新闻,遇到感兴趣的新闻再点进去看一看。没时间一条一条地看,也没有那个耐心和兴趣。”
记者在一些大型阅读论坛和读书网站、门户网阅读专区上发现,以豪门爱情、霸道总裁、绯闻出轨等为主题的作品牢牢占据着一些排行榜的前列,其中不乏内容露骨、情节刺激的作品。在一些购书网站上,年轻偶像、商业领袖等撰写的图书往往容易登上推荐榜,并被冠以各种噱头进行推销。而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西方名著等作品很难在网站的一级页面中找到,各种畅销排行榜中更是难见踪影。
当下,“只读有用的”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吉林大学的一位在读研究生表示,为了更好地接触社会,自己平时的实习、实践占用了不少时间,有限的读书时间里,往往也会选择看对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和求职更有帮助的书。
在北京、上海、安徽、吉林等地的一些书店,人流量最多、咨询最多的地方往往都是教材教辅区,尤其是刚开学的阶段,一些教辅图书由于畅销甚至卖断了货。在北京图书大厦,一位读者告诉记者,现在来书店,一般是给孩子买教辅书。受此影响,一些书店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把教辅书放在较为显著的位置。
不仅是学生,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很多人考证之前才匆匆搬出复习教材,为了报考公务员只看行测和申论复习教材。
3.2016年11月份,一个名为“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文章,引发了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每本书封面上贴有“丢书大作战”的醒目书贴及活动简单说明,扫描扉页上的二维码可以查看该书的漂流轨迹……很多明星也参与了进来,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丢书大作战”的活动,脱胎于电影《哈利•波特》中饰演赫敏的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在地铁发起的“丢书”游戏,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任一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受“赫敏丢书”启发,中国版“丢书大作战”也在北上广等多地同时呈现,上百位明星、作家和媒体人将1万本书“丢”在地铁、高铁、飞机的各个角落。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没有办法逃避的问题,但依然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希望拾到这本书的你,在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带着一颗勇敢的心。”这是黄晓明写在《愿你的道路漫长》里的话语,其宣传负责人透露,黄晓明此次共“丢”出16本书,包括《黄金时代》《麦田的守望者》《月亮与六便士》等。
然而,与“赫敏丢书”的一片叫好不同,“丢书大作战”迎来了不少质疑声,以及少有人阅读的尴尬。
“你能指望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活动里去阅读诗歌、古典文学、世界名著吗?”一个微信自媒体发出质疑,并表态“即使看到有书,我也不会拿起来打开,因为阅读是在一个舒服的环境里享受一段只属于自己的精彩时光,而地铁不是一个合适的空间。并且书是一种代表高尚的东西,在公共场所丢书却一点都不高尚。人这么多,地铁里这么拥挤,很难说在公共场所里丢书不会扰乱了公共秩序。”
然而也有一些爱书的人觉得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十分温暖。“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每一个捡起书的人都是捡起了一份惊喜,然后带着好奇和感动读完一本也许从未想过要涉猎的书。如果是我,我一定转遍地铁公交寻找这些未知的惊喜。而且现在城市里有太多的低头族,无论是在餐厅、咖啡馆,还是公交车、地铁,人们总在玩手机。这样的低头不仅让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也让人麻木地从手机里吸收大量‘可能有用’的信息,却不去书本中享受一些‘实在有趣’的信息。”网友@望表示。
其实复制这样的活动在中国进行实践,反映了国人希望尽快纠正如今读书少的不良文化氛围。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这种简单的丢书活动中。
由于盗版泛滥等因素,跟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图书定价至今仍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网店常年的折扣战略,普通工薪阶层阅读的经济门槛是非常低的。这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当然是实惠,公众也乐见较低的图书定价维持下去。但是,低价并不利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作者从每一本书中获得的酬劳极其有限,出版社和书店也难以取得长足发展。中国的城市不需要通过“丢书”推广阅读,而亟须唤醒对文化的真正尊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丢书”所倡导的分享阅读理念本不是错,但是在现实中,承担分享阅读职能的应当是公共图书馆。然而,尽管舆论多年来强烈呼吁,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仍然稀缺。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与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册至2.5册图书馆藏书量等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4.“亲近读书”是日本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日本制定了针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儿童读书推进相关法律》。2008年和2013年,日本又两次对该法进行修订,强调读书是学习语言、磨砺感性、提高表现力、丰富想象力、提升生活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要为所有孩子创造随时随地自主读书的环境。
日本《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和学校设立图书馆的责任、经费来源和人员配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整合建立图书数据系统,包括学校图书馆在内的全国所有图书馆均可免费使用。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日本63%的图书馆设立了儿童阅读室,2010年一年向儿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9557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