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8
论述组题
1.一、注意事项
1.阅读给定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本次测验共1题,满分100分。
二、给定材料
1.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等服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的剪裁方式,设计制作出了适合国人穿着的“新服装”。因孙中山先生的创制、率先垂范并且极力倡导,“新服装”得名“中山装”。
中山装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前身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分立”,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体架式袋盖寓意中国革命需依靠知识分子,这种暗喻的方式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服饰审美思维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闭合的翻领、前衣襟五粒纽扣系结,体现出了中正、坚忍、挺拔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经历了“拿来”与“消化”过程的中山装成为“洋为中用”、传承民族文化,同时适应国际化潮流、极具时代特征的典范。其造型结构和造型风格,代表着中国服饰风貌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服饰文化转折。
开国大典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国庆阅兵典礼、国际国内重要政治活动,中山装及其改良装都是国家领导人着装的首选。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身着中山装改良装在阿姆斯特丹参加了荷兰国王为其举办的国宴,这是习主席首次穿着中式服装参加西方国宴。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再次身着中山装改良装出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
2.关注2016年里约奥运赛事的人都应该注意到,当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以教科书般的矫健身姿跃出水面时,身上拔火罐留下的圆痕分外抢镜,被网友戏称为“烙上中国印”。本届奥运会上,已有多名外国运动员秀出了身上的火罐印,而拔罐热潮早已超越运动圈——许多女明星都是拔罐的“迷妹”,流行偶像贾斯汀•比伯就多次在社交网站分享自己的拔罐照片,在国外年轻人中引领了一波新风潮。
实际上,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已经走出国门,粉丝遍布世界,无可辩驳地成为一种时髦、新鲜的体验,融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许多来杭州的外国朋友都会去逛胡庆余堂等中医老店,感叹中医的神奇。这就是文化润物无声的神奇力量,也是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神奇法则——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曾努力改变和适应,现在却发现“越中国,越世界”,认同感无法勉强,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不禁令人想起多年前的电影《刮痧》中,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冲突而陷入困境的故事,起因就是刮痧疗法引发误会。它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鸿沟,也有着发展阶段不同背后的困窘尴尬。时移世易,今天的世界,尽管还会因不了解而引发误会,却不会再上演电影中的荒唐。
中国“圆”图的走红,与中国方案的走红相暗合。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从带着时代温度的中国实践中总结中国方案,问道中国、求解时疑、走出困境,成为一种“时尚”,并越来越成为世界的选择。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日益包容、多元,哪怕“文明的冲突”依然存在,但不同文明之间彼此倾听、理解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当金发碧眼的外国运动员带着拔罐印出现在奥运赛场,还有什么更能作为这种和谐相融的鲜活注脚呢?
虽是中国印,却怀世界心。中国文化有着宽厚温润的精神内核,中国人有着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豁达胸襟,如果你爱上中国火罐疗法的熨帖及疗效,也一定会爱上中国。《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赛场之外,一场新世界与旧观念、旧秩序的竞争也刚刚开始,唯有携手超越,才能共同点燃不息的活力之火。
3.在一些人心目中,中医依然是一种“伪科学”。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中医或者说认识中国传统的医学文化,不妨看看国内外专家怎么说。曼福瑞德•波克特曾任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所长,不仅是与李约瑟齐名的汉学家,还是中医学家。在他看来,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来讲,西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而且,西方医学已经进入了方法学上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人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判断,并进行治疗。因此他认为,“不仅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而且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
9年前,曾有一句话在社会上走红一一“西医让人明明白白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活”。作为与这句话的走红直接相关的“当事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何教授表示,虽然是调侃,但在其背后体现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医对于很多病说不清楚,但能看好,当然主要是慢性病;西医对于很多病,特别是肿瘤,道理说得很清楚,但是效果不好。在何教授看来,生命是有智慧的,是自主的系统,是可塑的,它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就此而言,中西医没有高下之分,不是相互抗争,而应该彼此互补。中国人的生存核心价值首先是“乐生”,即快乐地对待生命,接受生命,接受生和死。第二个层次是“达生”,能够自由施展自己。第三个层次叫“享生”,即享受生命。然后才是“卫生”,卫生后面的一个小点叫“治病”。这是我们的健康观,也是生活观。今天我们讲“健康中国2030\\
【参考范文】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国家、党和人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其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是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坚定对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坚定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可惜的是,在中国模式、中国文化日益受到西方社会重视的今天,少数人的行为仍受到一些不正确思想和错误观念左右。如在对待中医问题上,或视之为“伪科学”,意欲废除,或墨守成规,缺乏理论和技术创新;中国电影行业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不利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继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不忘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善于继承方能开拓创新。中山服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中国服饰的典范,就是在服饰造型中阐释了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潮;《大鱼海棠》之所以能引发热议,就是从中国经典著作中挖掘出了创意。这些表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不断挖掘和阐发,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
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国风”歌曲将古韵典雅的用字、戏曲唱腔注入流行乐曲中,彰显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而广受欢迎。这正说明传统文化表达要与时俱进。然而,创新须在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技术、需求相契合。《大圣归来》正是在展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全新创作,与现代技术和消费需求深入对接,打开创作视野,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反之,那些照搬西洋模式,用中国化的“酒瓶”装西方故事的“旧酒”的电影,只能流于平淡。
交流互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封闭保守,也不是盲目复古,而是要以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积极走出国门,粉丝遍布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屠呦呦在传统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医学技术,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路径。这说明只有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华文明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增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让我们怀揣坚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本文档预览:3500字符,共3556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