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 >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与社会)模拟试卷1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与社会)模拟试卷1

本单篇文档共18564字,内容预览3000字,预览为有答案版,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空白卷版和有答案版,同时也有考研类专业硕士整科真题模拟题,讲义课件,思维导图,易错高频题等下载。
价格: 2.00 原价:¥9.60
收藏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与社会)模拟试卷1

名词解释题

1.传播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解析:

2.传播者

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

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

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解析:

3.传播渠道

英语“channel”(渠道)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就是大众传播渠道了。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解析:

4.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于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受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解析:

5.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解析:

6.框架理论(frame theory)

框架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之一,是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指出:“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其双重含义包括:

①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②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对新事物的认识。在传播学中,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解析:

7.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环境作为精神环境,它反映了社会风气、媒介管理、群体风貌、生活状况、信息交流等情况。它是一个被人体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

解析:

8.传播技术

在传播活动中,传播技术反映的是对信息“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对传输装备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传输设备,就不存在传播技术。传播技术是形成传播技巧的基础,传播技巧是对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传播技巧中包含着传播技术的使用,但掌握了传播技术的人不一定同时懂得传播技巧。此外,传播技术的学习可以短期速成,而传播技巧的获取绝非一朝一夕。因此,不能把传播活动中的传播技巧和传播技术混为一谈。

解析:

简答题

9.面出1950年代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并简述其内容。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见图2—1—1)。

[*]

  (1)基本内容

  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局限性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

  ①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1856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

剩余未完,查看全文
收藏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与社会)模拟试卷1

推荐资源

客服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热线

官方客服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为您解决

电话客服:

客服微信:pujinet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