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媒介与社会)模拟试卷2
名词解释题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是整个社交过程的基本形态。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
解析:
2.受传者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解析:
3.噪音
噪音是指任何附加在信号上而非信源有意传送的东西。噪音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最容易让人想起的是收音机中的静电干扰。按照信息理论的说法,噪音也可以是电话、收音机、电视机或电影的声音失真,或电视图像变形和变色,模糊的复制图片,或电报的传送错误。噪音还可以是说话者让人分神的说话方式,它附加到信号上,但并非信源有意传达的东西。
解析:
4.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这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解析:
5.议程设置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解析:
6.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解析:
7.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解析:
8.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互制关系。理想、友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会恶化、破坏传播活动。
解析:
简答题
9.简述香农的传播模式。
香农的传播模式是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
(1)基本内容
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意义
①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②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
③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3)不足:这个模式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解析:
10.请画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
图2—1—2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
韦斯特利-麦克莱思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方式,来达到反映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的效果。
(1)这个模式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①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②A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③C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
本文档预览:3000字符,共21624字符,源文件无水印,下载后包含无答案版和有答案版,查看完整word版点下载